「新南向」的人才戰略:台灣高教與企業如何聯手,為越南培養「在地化」高階經理人?

越南GDP在五年內躍升八位,將國家成長目標設定在兩位數。這項驚人的經濟數據,為南台灣的新南向投資熱潮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越南總理的報告同時指出,國家面臨「高技術人才缺乏」與「數位轉型卡關」的結構性挑戰。這揭示了一個核心問題:台灣企業在越南的擴張,最終將被「人才」瓶頸所制約。

面對越南的「人才荒」,台灣必須將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推動一場「人才戰略」。這要求南台灣的高教體系與在地企業聯手,共同為越南培養出既懂台灣技術、又具備在地管理能力的「高階經理人」。


優化人才培育:從「學位」走向「實務管理」

越南缺乏的不是基層勞動力,而是能將台灣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地落實的中高階管理人才。

南台灣的大學(如成功大學、中山大學)應與在地台商、越南重點大學合作,推動「雙邊實務碩士專班」。開設「智慧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等碩士專班。課程內容必須強調實務操作、危機管理,並要求學生在台資企業進行帶薪實習。這能讓越南籍學生在獲得高階學位的同時,也習得台商的務實管理經驗。

此外,南台灣企業不應只將越南籍幹部送回台灣受訓。應在越南廠區建立「在地化」企業內訓體系,將台灣的品質管理、精益生產、數位轉型等知識,以在地語言和文化適應的方式傳授給越南籍員工,加速人才的在地化成長。

這項戰略,將台灣高教的優勢,轉化為跨國企業的管理資本。

將「技術輸出」與「人才養成」掛鉤

解決越南的數位轉型卡關,需要的不只是硬體,更是能操作技術的人才。

南台灣的資訊服務業、管理顧問業應將其RPA、數據治理等技術,輸出「數位轉型」知識服務。以「人才養成」的形式輸出到越南。例如,與越南企業簽訂「培訓換服務」合約,協助越南企業在導入智慧製造系統時,同時培訓出能獨立維護系統的在地技術幹部。

同時,南台灣企業可鼓勵資深台籍幹部或技術專家,以「榮譽講師」身份參與越南當地大學或職業學校的教學,鼓勵「技術志工」參與在地教育。將台灣製造業的Know-How、高階品管標準等實戰經驗傳承給越南學子。


越南GDP的飛躍,對台灣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但同時也凸顯了人才和管理升級的迫切性。當南台灣的高教體系與在地企業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實務教育、技術傳承與在地文化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在東南亞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