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為露營產業送上了一份名為「就地合法」的大禮,本意是為長年處於灰色地帶的業者,指引一條走向陽光的康莊大道。然而,對高雄六龜、那瑪夏等山區的露營地主來說,這份大禮,卻更像是一個越念越緊的「緊箍咒」。一條以「平地思維」設計的全國性法規,正因其「一刀切」的僵化標準,讓這些紮根山林的在地創業者們,面臨著比過去更嚴峻的生存危機。這場「合法化」的美意,正意外地演變為一場扼殺「地方創生」的悲劇。
這道緊箍咒,最讓業者們頭痛欲裂的,是它在現實中,設下了三道幾乎無法逾越的關卡:
第一道關卡:「土地使用分區」這道翻不過的高牆
法規的核心,要求露營地必須坐落在「遊憩用地」上。這對山區的業者而言,幾乎是一道無解的死題。
現實的困境: 高雄山區的露營地,絕大多數位於「農牧用地」或「林業用地」上,這是其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地理現實。然而,要將這些土地變更為「遊憩用地」,不僅程序繁瑣、耗時數年,更牽涉到國土計畫法等層層法規的嚴格限制,對任何一個中小企業主而言,都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法律要求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件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
第二道關卡:「一體適用」的設計盲點
一套管理辦法,試圖同時規範墾丁海邊的豪華露營,與那瑪夏深山的生態營地。這種「一刀切」的監管思維,忽略了不同地區的巨大差異。
現實的困境: 山區露營地的魅力,正在於其原始、自然與「非標準化」的樣貌。但現行法規中,許多關於設施、道路寬度、坡度限制的規定,若嚴格套用在地形崎嶇、環境敏感的山區,不僅執行成本極高,更可能破壞原有的自然地景。一套為「安全」而生的法規,卻可能導致業者為了合規,而對環境進行更大的「破壞」。
第三道關卡:「地方創生」與「僵化法規」的自我矛盾
近年來,政府大力鼓吹「地方創生」,鼓勵青年返鄉,利用在地特色發展新興產業。而「露營觀光」,正是高雄山區最成功的創生案例之一。
現實的困境: 我們看到一個弔詭的現象:一個部會(如國發會)的政策,正在鼓勵年輕人回到山林創業;而另一個部會(如交通部觀光署)的法規,卻正在斬斷這些年輕人的生路。這種政策上的「精神分裂」,讓第一線的創業者無所適從。當緊箍咒勒死了孫悟空,西天取經的「地方創生」大業,又該由誰來完成?
露營產業需要管理,安全更是絕對不容妥協的底線。然而,一個好的法規,應該是「因地制宜」的 empowering tool(賦能工具),而不應是「一體適用」的 disabling tool(致殘工具)。我們呼籲,主管機關應走出辦公室,實地理解山區的產業現實,並拿出更大的彈性與智慧,設計一套能「聰明監管」的機制。否則,這紙合法化的美意,最終消滅的,將不只是幾座營地,更是南台灣山區好不容易才萌芽的,那股珍貴的創生希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