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最低工資審議會,再次將「漲薪」這個燙手山芋拋到每位企業主的桌上。多數老闆此刻正埋首計算著人事成本將增加多少,然而,一個更隱蔽、也更具殺傷力的風暴,卻在薪資單的另一端悄然醞釀。關鍵解析這場變局,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基層員工薪資的提升,而是來自那些默默支撐著公司的中階骨幹,他們心中那份「相對剝奪感」。若處理不慎,一次最低工資的調漲,恐將引發一場災難性的「中階人才離職懸崖」。
當新進人員的薪資,與為公司打拼多年的資深員工越來越接近時,薪酬的激勵效果便會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失望與不滿。要穩住這群企業的中流砥柱,老闆們需要的不只是加薪的勇氣,更是調配薪酬結構的智慧。以下是三項刻不容緩的策略性作為:
第一、進行全面的「薪酬結構體檢」,而非單點式補漲
最忌諱的作法,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被動地將低於新制底薪的員工往上拉。這會讓整個薪資階梯瞬間崩塌。
- 可行作法: 企業主應立刻拿出薪資總表,重新檢視各職級間的薪資級距(Pay Gap)。一個健康的薪酬結構,理應讓不同資歷、不同貢獻度的員工,在薪資上有明顯的區別。若發現級距已被嚴重壓縮,就必須規劃一次全盤的結構性調整,確保資深員工的「價值感」被明確彰顯。
第二、善用「績效獎金」與「變動薪資」,放大核心人才價值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全面性的結構調薪或許壓力沉重。此時,「變動薪資」就是老闆手中最靈活、也最公平的武器。
- 可行作法: 將一部分資源,從「固定薪資的全面提升」,轉移到「與績效高度連動的獎金池」。明確地告訴中階骨幹:「公司的獲利,與你的貢-獻直接掛勾。」這不僅能安撫他們的心,更能激發他們創造更高價值的潛力。這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號:公司獎勵的是「貢獻」,而不僅僅是「年資」。
第三、投資「非金錢福利」,打造留才的隱形護城河
有時候,留住人心的,不全然是錢。尤其對於月薪已達一定水準的中階主管,「職涯發展」與「工作尊重」的重要性,往往不亞於薪資。
- 可行作法:
- 培訓機會: 提供外部專業課程的進修補助,代表公司對其「未來性」的投資。
- 賦予權責: 給予他們更多決策權、參與公司的重要專案,這份信任感是最好的激勵。
- 彈性工時: 在可能的範圍內,提供更具彈性的上下班時間或遠端工作的選項,表達對他們生活的尊重。
最低工資的調整,從來就不只是一道數學題,它更是一道深刻的人性題。聰明的經營者,會將這次挑戰,視為一次重新梳理團隊、凝聚核心的絕佳機會。他們知道,穩住基層的薪資,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而穩住中階的「心」,才是企業能否持續成長、邁向卓越的關鍵所在。這場考驗,測的不是財力,而是老闆們的管理智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