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對台出口額在10月前20天激增58%,主要由半導體需求支撐。這項數據,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戰略現實:在全球晶片製造競賽中,我們對韓國的設備、關鍵原材料依賴度極高,供應鏈中潛藏著一場「韓」戰風險。
在追求「效率採購」(向技術領先、供貨穩定的韓國採購)的同時,我們也面臨「技術自主」的迫切性。台灣半導體業必須打破「效率」與「自主」之間的零和思維,透過戰略合作與內生創新,為產業建立更具應變力的供應鏈。
將「效率採購」轉化為「技術學習」
面對韓國在部分關鍵設備與材料上的技術領先,台灣半導體業不能只是被動的買家,而應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對於從韓國進口的高階設備或特用化學品,台灣企業應與在地大學、法人機構合作,進行系統性的技術拆解與分析,實施「技術逆向追蹤」。這能讓我們掌握韓國產品的技術路線、性能參數,從而縮小與其技術之間的差距。
同時,台灣的半導體大廠在向韓國採購時,應將「技術合作」與「知識交流」納入採購合約,建立「採購」與「研發」的策略連結。要求韓方供應商提供更深入的技術支援,並將部分非核心的零組件訂單,轉包給南台灣的在地供應商,加速在地供應鏈的學習與成長。這項平衡的精髓在於:讓每一次效率採購,都成為台灣技術自主的養分。
強化「在地供應鏈」的技術自主與備援
南韓對台出口激增,顯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資本支出熱潮。這是扶植在地供應商的絕佳時機。
政府應加大對關鍵半導體設備、高純度特用化學品的國產化補助力道,推動「高階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南台灣的精密機械、石化業者應與半導體廠進行聯合開發,將其技術標準提升至符合半導體製程的需求。目標是將南韓目前佔據的市場份額,逐步轉移給在地供應鏈。
此外,面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波動,政府應與業界合作,建立「關鍵材料」的戰略庫存。同時,鼓勵在地供應商在東南亞、歐洲等地區設立備援工廠,確保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供應鏈仍能穩定運作。
國家戰略下的「盟友」與「競爭」策略
面對韓國的競爭與盟友的合作,台灣必須在國家戰略層面建立清晰的定位。
台灣應將資源投入與美日歐盟友的技術合作,與「美日歐」強化技術合作,特別是在下一代記憶體(如HBM、MRAM)、先進封裝與量子運算等領域。這能確保台灣不會在技術上被單一競爭者超越。
同時,台灣必須意識到,技術自主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地緣政治的籌碼。唯有掌握關鍵技術,才能在國際貿易與合作中,確保台灣的國家利益,將「技術自主」視為「外交籌碼」。
南韓的出口數據,是對台灣半導體業的明確警示。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新挑戰,將效率採購、技術自主與策略合作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