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面臨「中國病」的結構性擔憂,核心在於出口過度集中於特定科技產業與單一市場。這項警訊,對正積極推動轉型、肩負重工業升級使命的高雄、台南兩大城市來說,是一個必須正視的挑戰。兩地不能只仰賴單一的半導體產業或傳統製造業,必須透過區域經濟的多元化,才能打造更具韌性、更平衡的城市發展模式。
高雄與台南必須利用各自的產業優勢,加速發展「新興產業」,將城市競爭力從「單一出口」轉向「多角化引擎」。
科技賦能,平衡產業結構
高雄與台南擁有半導體、航太、精密機械等高端製造業基礎,但必須將這些科技力量,用於平衡區域的產業結構。
高雄:從「重工」到「海洋科技與航太」。高雄擁有台灣最大的港口與造船產業聚落。城市治理應將重心放在高階零組件、海洋工程技術和國防航太的應用上。透過整合在地鋼鐵、機械製造業的基礎,加速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船舶維修、無人機零組件製造與測試中心。這能為在地重工業找到新的成長曲線,擺脫傳統鋼鐵、石化的單一循環。
台南:從「科技製造」到「智慧農業與生技」。台南具備半導體與醫材聚落,同時也是重要農業區。城市治理應鼓勵智慧科技與農業的跨界整合。例如,將AI感測器、物聯網(IoT)技術導入在地農業,發展精準灌溉、智慧漁電共生等新興產業。這不僅能提升農業產值,也為在地科技人才提供新的應用場景。
服務升級,提升城市「內需」應變力
擺脫「單一化」風險,不應只看製造業。高雄與台南必須強化服務業的深度與廣度,以提升城市內需的應變力。
高雄:「會展與數位內容」。高雄應利用其亞洲新灣區的地理優勢,持續發展會展(MICE)產業。透過爭取國際級會議與展覽,吸引商務人流,並帶動在地觀光、金融、數位內容等高階服務業的成長。這能為城市創造非製造業的穩定收入。
台南:「文化觀光與精緻生活」。台南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城市治理應著重於發展高品質、高消費的文化觀光。透過活化歷史街區、推動特色文創產業,吸引高消費力的國際觀光客與國內旅客,將文化底蘊轉化為穩定的在地經濟動力。
面對「中國病」的結構性擔憂,高雄與台南不能再被動等待。當兩地能勇敢地將科技賦能、產業多元化和服務業升級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南台灣的區域經濟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平衡發展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