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利用AI無人機進行大規模造林,應對野火後的生態復育。這則新聞,為南台灣的高雄、台南等面臨山區與海岸線雙重風險的城市,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防災策略:將無人機技術從單純的空拍,升級為城市災害預警與環境監測的「空中力量」。
南台灣常受颱風、豪雨影響,坡地與森林的災害風險高。地方政府必須借鏡國際經驗,將無人機與AI技術,納入常態化的城市應變力建設中,以提升防災應變效率和市民安全。
即時監測:提升「坡地」與「水情」預警
傳統的坡地監測多依賴人工巡檢或固定式感測器,難以覆蓋大面積、複雜的山區地形。無人機正好能補足這項痛點。
地方政府應與在地科技業者合作,建立無人機AI巡檢隊,實現AI影像判識與熱點追蹤。利用無人機搭載高解析度影像儀和熱感應儀,定期巡視山區、水庫與滯洪池。AI系統能即時分析影像,自動識別土石滑動的微小裂縫、植被覆蓋的異常變化或水庫邊坡的洩漏熱點。
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光達(LiDAR)或空載攝影測量,快速獲取山區的三維地形資料,建立「三維地形」變遷資料庫。將不同時間點的數據進行比對,精確計算出坡地的微小位移與土方變化量,從而將防災預警從「感應」升級為「數據預測」。這項強化,能讓城市防災從「地面被動防禦」轉向「空中主動預警」。
資源調度:優化「災害應變」的效率
在災害發生後,無人機是政府進行資源調度、隔離風險和評估災情的最佳工具。
在颱風或地震後,無人機可立即飛往災區,將高畫質的即時影像回傳給災害應變中心,提供災區的「即時影像回傳」。這能讓決策者在道路尚未搶通前,迅速掌握災情熱區、孤立災民、關鍵基礎設施受損狀況,以優化救援隊伍的調度。
同時,可利用大型無人機進行緊急物資(如藥品、通訊設備)的精準投送,並協助劃定化學品洩漏、火災蔓延等危險區域的隔離帶,以實現物資投送與隔離區劃定,保障救援人員的安全。
在地產業的「技術共創」
地方政府不能只當無人機的「採購者」。必須與南台灣在地無人機供應鏈建立緊密合作,共同開發符合在地需求的防災系統。
高雄、台南應與在地無人機製造商、航太零組件業者合作,制定適合台灣氣候、地形的「防災無人機」的採購與應用標準,推動「在地化」防災應用標準,促進在地技術的創新與升級。
此外,與在地大學(如成功大學、中山大學)合作,將無人機的操作、維護與數據分析納入城市防災人員的常規培訓,納入「產學合作」培訓。培養具備「空中思維」的在地公部門人才。
無人機技術的發展,為南台灣的城市防災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當高雄、台南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智慧監測、應急調度與在地共創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市民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安全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