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今(19)日召開「光復鄉災後復原專案中央前進協調所記者會」,由總協調官行政院季連成政務委員說明風神颱風緊急應變演習檢討結果及防災情形。季總協調官指出,風神颱風與東北季風引發的共伴效應正在發生,依據衛星雲圖顯示,目前整個警戒區域為大雨狀態,雨勢主要集中於平地,而馬太鞍溪堰塞湖出水狀況、涵管便橋水位與堤防結構皆穩定。中央將持續觀測,若日累積雨量達200毫米,將立即啟動疏散撤離警報系統。
季總協調官表示,昨(18)日實施的疏散撤離演練,與先前和花蓮縣政府召會討論的疏散撤離應變計畫無關,實際執行疏散撤離工作也非由中央前進協調所負責。而是中央前進協調所因應風神颱風可能帶來的災害,協助指導警戒區範圍內的鄉鎮村里長,依據原先所規範的撤離計畫採取相關緊急應變作為。
季總協調官說明,一般防災演習及撤離計畫多為長期籌備,以今(2025)年城鎮韌性演習及每年度災防演習準備時間為例,短則2個月,長則達半年,甚至更久。而昨日針對花蓮警戒區的疏散撤離演練完全無推演劇本,且僅用一日時間準備,在此條件下,警戒區內各鄉鎮村里的表現極為難得。
季總協調官接續指出,今日上午8時也針對昨日疏散撤離演練召開檢討會議,與會鄉鎮村里長、花蓮縣政府及中央部會同仁,對整體狀況的掌握與思維都相當透徹,不論是疏散撤離人數的掌握、運輸工具調度,以及對長者、弱勢族群的疏散撤離計畫等,均處置得宜,因此他認為昨日整體表現達85分水準,可說相當成功。
季總協調官強調,今日檢討重點將作為後續完善疏散撤離計畫的重要依據,使未來疏散撤離有更好的方式、更完善的措施,確保光復鄉、鳳林鎮及萬榮鄉等警戒區內居民的安全。季總協調官指出,此次演練整體表現瑕不掩瑜,但仍有幾項待改善精進之處:首先,廣播系統聲音不清晰,昨日除村里廣播系統外,也透過警車或消防車以行動廣播方式沿街宣導,但未來應採「定點式」廣播宣導,宣導結束後再移動至下一個地點,避免邊移動邊廣播,造成訊息遺漏。第二,未精準掌握收容人數,原規劃疏散收容人數近1,000人,但昨日實際抵達收容中心近800多人,略有落差。經了解,部分民眾因事先知曉演習訊息,故提前離開警戒區,另有民眾至鄰居家中採垂直避難方式,或自行前往親友住所依親,這顯示在掌握居民實際需求方面,仍有精進空間。
第三,季總協調官表示,昨日演練納入「垂直避難」,許多民眾因無法理解警報系統訊息發布意涵,因此執行垂直避難結果不盡理想,未來應加強督考及宣導。而相較「一般疏散撤離」,「垂直避難」較不易掌握民眾確切動向,需要更強力的執行力。季總協調官特別強調,未來所有重災區一定會採取「疏散撤離」,而非「垂直避難」。第四,昨日演練過程中,有村長臨時因病住院無法協助執行演練工作,而警戒區內的鄉鎮村里長為第一線執行疏散撤離工作的重要人員,未來各鄉鎮村里長應建立「代理人制度」,如因故無法執行工作時,應由代理人代為執行,確保撤離工作如實完成。
第五,季總協調官指出,昨日演練過程中發生疏散撤離車輛實際調配與預期有落差情事,也有協助撤離的計程車未張貼疏散撤離標誌,造成部分民眾誤認無車來接送狀況;另外,也有部分民眾等待車輛接送時間過長問題。未來政府在運輸車輛的調動上,將再進行更精準的計算。
最後,季總協調官重申,撤離計畫能否執行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強而有效的執行力。面對此次風神颱風及東北季風帶來的共伴效應,政府將落實「高度戒備」、「周延整備」及「強而有效的執行力」,確保安然度過此次颱風帶來的影響。
包括副總協調官行政院李孟諺顧問、原住民族委員會谷縱‧喀勒芳安Qucung Qalavangan副主委、內政部民政司鄭英弘司長、內政部消防署簡萬瑤副署長、衛生福利部劉玉娟主任秘書及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陳建村處長等均出席今日記者會。
新聞來源:行政院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