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持續調漲,但實施無薪假的企業與人數卻同時增加。這項數據,精準地說出了南台灣製造業主最無奈的困境:企業正處於「成本上升」與「訂單萎縮」的雙重夾擊中。面對寒冬,「無薪假」往往被視為最直接的止血手段。然而,《JJnews》認為,這場危機正是南台灣製造業主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並將其轉化為長期競爭力的關鍵時刻。
選擇「無薪假」固然能快速降低成本,但卻可能導致人才流失、士氣低落與技術斷層。對於南耕高雄、台南、屏東的製造業主,我們將為您深入解析,如何運用更具社會責任、更具前瞻性的策略,來度過難關。
將「無薪假」轉為「有薪訓」:投資人力資本
在訂單減少、產能閒置的時刻,企業不應單純讓員工休息,而應將這段時間視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佳時機。
南台灣企業主應主動利用勞動部提供的在職訓練補助,實施「以訓代賑」計畫。將原本無薪的閒置時間,轉為員工的有薪訓練時間。這不僅能讓員工維持基本收入、穩定人心,更能提升他們在新技術(如:智慧製造、AI應用)或跨領域技能上的能力。
同時,應建立「知識傳承」機制。鼓勵資深員工擔任內部講師,將他們寶貴的經驗、工藝知識、甚至生產流程中的「Know-How」系統化、數位化,並傳授給年輕員工。這能將閒置期轉化為技術傳承的黃金期,鞏固企業的技術根基。這項策略提醒我們:人才不是成本,而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引擎。
維持「留才」韌性:為復甦做戰略準備
在不景氣中,率先裁員或實施無薪假的企業,往往在景氣復甦時面臨「人才荒」。維持留才韌性,就是對未來景氣復甦的最佳投資。
企業應優化「排班彈性」取代減薪。與其全面實施無薪假,不如與員工協商,採取更具彈性的排班或工時。例如,縮短每日工時、輪流休假等。這能讓員工感受到公司的誠意與照顧,從而提升員工忠誠度。
此外,應轉調「非生產性」任務。將生產線的員工,轉調到非生產性但具備長期價值的工作。例如:設備維護保養、工廠環境優化、安全流程檢查或產品設計優化等。這能讓員工在不景氣中,繼續為企業創造價值。這項策略證明:負責任的企業,將「留才」視為對未來景氣復甦的戰略性投資。
面對「工資漲、訂單減」的雙重困境,南台灣的製造業主有責任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選擇。選擇「有薪訓」而非「無薪假」,不僅是展現對員工的社會責任,更是對企業未來競爭力最明智的投資。當企業能在寒冬中展現出對人才的關懷與承諾,一旦景氣復甦,這份品牌信賴與技術根基將成為企業領先同業、邁向成功的堅實力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