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罕見地以產業集體的力量,對政府能源政策提出三大建議十六要點。這項舉動,為台灣揭示了一個不容迴避的戰略現實:能源,已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升級為與「晶片」同等重要的「戰略物資」。
TSIA的焦慮,源於國際淨零趨勢下,晶圓代工訂單對穩定且潔淨電力的極致依賴。這提醒台灣政府,能源轉型不能只追求比例或速度,更必須以產業應變力與國際競爭力為核心,推動更為務實的政策。
能源穩定性是「國際訂單」的入場券
半導體業對電力的要求是秒級且奈米級的穩定。任何一絲波動,都可能導致晶圓報廢。
政府必須將電力穩定性提升到「國家安全」的層次進行規劃。這不僅涉及發電量,更涉及電網的物理抗災能力與智慧調度能力。特別是南台灣作為高科技製造重鎮,政府應優先投入資源,強化區域電網的穩健性,確保不會因單一事故而導致大規模停電。
同時,TSIA的呼籲,反映了國際供應鏈對綠電的「剛性需求」。政府應透過更務實的躉購費率、綠電憑證交易機制,鼓勵更多在地企業(特別是南台灣的製造商)投入綠電自建與採購。確保企業能履行國際客戶的綠電承諾,穩固國際訂單。這重啟示,要求政府必須將能源安全視為經濟命脈。
打破「非黑即白」,建立彈性的能源組合
面對產業對穩定的極致要求,能源轉型政策必須打破意識形態的限制,擁抱更具彈性的能源組合。
在再生能源尚未能完全穩定供電前,政府必須務實納入「低碳」過渡方案。務實考慮如高效率燃氣發電、新型儲能技術和核能的延役或新型核能(SMR)等低碳過渡方案。特別是在南台灣,必須確保有足夠的「基載」電力,來支撐半導體業的巨額電力需求。
同時,政府應鼓勵並協助企業自建分散式太陽能、儲能系統。這能減輕電網的集中式負擔,同時也讓南台灣的製造商具備「電力自保」能力,降低停電風險。這重啟示,要求政策必須從「理念」回歸「工程」,以技術與穩定性為最高指導原則。
TSIA的罕見呼籲,是對政府能源政策的最高級別警示。這提醒我們,台灣的能源轉型,不能再單純地視為一個環保議題,它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經濟命脈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級挑戰。當政府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穩定性、務實性、與產業需求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台灣的產業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新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