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師生組成的「鏟子超人」服務志工隊投入花蓮災後重建,這則新聞,為南台灣的大學、營造業與在地科技產業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在災後重建與城市防災中,大學生不再只是單純的志工,他們是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力資本」。這場公益行動,正是南台灣大學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工程實戰」課程,為在地產業培養具備即戰力人才的絕佳機會。
面對南台灣未來不斷提升的防災與韌性城市需求,大學不能只在教室裡教學。我們必須將真實世界的挑戰,納入人才培育的體系。
將「災後重建」視為「實務學分」
傳統的工程教育,往往缺乏應對突發狀況和跨領域協作的機會。災後重建的複雜性,正是最好的實戰考場。
南台灣的大學可以主動與地方政府、在地營造公會合作,開設「韌性城市」實戰學程。將學生在災區進行的結構安全評估、泥沙清除、臨時安置規劃等工作,納入土木、營造、環工甚至建築科系的專業學分。
這項學程的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的「即時決策」能力。在災區,資源與時間都極為有限。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快速、有效、安全的決策。這能培養出未來工程師最欠缺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風險管理意識。這項準備,能將課堂知識與真實世界的挑戰無縫接軌,解決在地營造業對實務型人才的急切需求。
推動「跨領域」協作的養成模式
災後重建絕非單一專業能完成,需要工程、資訊、醫療、社工等多領域的協作。
學校應建立「跨系服務學習隊」,鼓勵不同科系的學生共同參與重建工作。例如,讓土木系負責結構安全評估,資訊系負責建立災區資源與需求媒合平台,社工系負責災民的情緒關懷。這能讓學生在實戰中學會跨部門溝通與系統整合,這正是未來高階經理人最需要的軟實力。
同時,南台灣的營造業、建材供應商與精密機械業者,應主動參與這類實戰課程,建立「導師制度」。提供專業導師,帶領學生進行現場指導,並捐贈專業物資。這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CSR),更是對企業技術與經驗的最佳傳承。這項挑戰,將大學生從單一領域的「專才」,提升為具備「系統整合」能力的「通才」。
臺北大學的「剷子超人」行動,為南台灣的人才培育點亮了一盞明燈。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並將實戰、跨域與社會責任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南台灣的產業和城市,培養出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下一代工程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