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住宅買賣平均屋齡突破30年,老屋在交易市場持續熱絡。這項數據,看似反映了老屋的「地段價值」,卻也為高雄市政府敲響了一記警鐘:當城市的主體建築群邁入高齡,「都更迫切性」已成為提升城市安全、保障市民生命財產的關鍵。
高雄市政府不能滿足於老屋的短期交易活絡,而必須利用「公辦都更」的機制優勢,加速老舊社區的更新,將城市風險轉化為防災、耐震的新世代資產。
老屋熱銷下的「潛在」公共安全風險
老屋的高交易量,掩蓋了其背後潛在的公共安全風險,這是城市治理必須優先面對的難題。許多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其設計與工法多半不符合現行的高標準耐震規範。一旦發生大型地震,將造成難以估計的災害。同時,老舊管線與複雜的增建,也讓消防安全成為巨大的隱憂,形成耐震與消防的「雙重隱憂」。
此外,老舊社區的巷弄狹窄、公共管線(水、電、瓦斯)老化嚴重,難以負荷現代生活的需求。這不僅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也使得城市在面對極端氣候或災害時,修復能力和應變時間被大幅拉長,形成了公共設施的「老化」壓力。這重挑戰提醒高雄市政府:時間不等人,公辦都更必須加速介入,以系統性地解決老屋群的集體風險。
公辦都更的「集體安全」戰略
相較於曠日費時的自辦都更,高雄市政府必須利用公辦都更的「主導性」和「效率」,來打造城市防災的集體安全。
市政府應將資源集中於高齡、高危險、且公共設施嚴重不足的街廓,優先鎖定「防災型」基地。透過公辦都更進行整體規劃,強制納入高標準的耐震設計、拓寬消防通道、更新地下管線。這能讓老舊社區在短時間內,從防災風險區轉變為安全示範區。
同時,高雄正積極發展高科技與新興產業。公辦都更可將老舊的工業區或住商混合區,整合「產業」與「居住」空間,轉變為符合現代需求的辦公、研發或人才居住空間。例如,在交通便利的舊市區推動都更,提供優質住宅吸引外來高階人才定居,同時活絡在地服務業。這項解方,能將都更視為「城市安全資產」的投資。
老屋熱銷的數據,是高雄城市轉型中一道複雜的訊號。它提醒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市民的居住安全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當高雄市政府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並將公辦都更、耐震設計與公共安全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高雄市民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安全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