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一度統刪地方636億元的一般性補助款,儘管最後在立院三讀通過追加預算補回,這場短暫的財政空窗期,仍為南台灣各縣市敲響了警鐘。這不僅是一場中央與地方的政治拔河,更是為我們揭露了南台灣許多縣市長期以來存在的「財政硬傷」:對中央補助的過度依賴。
對於高雄、台南、屏東這些財政規模龐大,但自有財源受限的縣市,這場風波提醒我們,必須正視財政自主性的問題。《JJnews》將為你深入剖析這背後的結構性困境,並提供南台灣縣市可行的「自救之道」。
南台灣財政的「慢性病」:對中央的依賴症
南台灣縣市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央的「統籌分配稅款」與「一般性補助款」。這就像一個人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家裡的「零用錢」。當家長(中央)的臉色一變,你的生活(縣市運作)就會受到影響。
由於地方稅源有限,且長期以來承擔了龐大的社會福利、公共建設等支出,導致許多縣市的「自有財源」無法完全支應「總體支出」,形成收支失衡的局面。而這次統刪的事件,雖然只是短暫的,但已經讓地方政府在預算編列與執行上產生不確定性。對於依賴政府標案生存的中小企業來說,這更可能導致付款延遲或計畫延宕。這種對中央的依賴,不僅讓地方財政缺乏彈性,也讓在地發展容易受制於中央的政治考量,而無法真正做到「地方創生,在地自主」。
走出困境:南台灣縣市的「財政自救」辦法
與其被動等待中央的施捨,不如主動出擊。南台灣的縣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提升自身的財政體質:
縣市政府不應只滿足於現有的稅收,而應積極從在地特色中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這不僅是「開源」,更是地方永續發展的根基。例如,透過推動觀光產業、舉辦大型會展活動,或是在特定產業園區提供租稅優惠,吸引高產值企業進駐。這些都能直接或間接增加地方的商業活動,從而增加稅收。
同時,落實「智慧治理」與「財政透明」是「節流」的關鍵。節流不僅是減少支出,更是要讓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口上。縣市可以導入智慧治理的概念,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公共服務的配置,例如更精準地規劃交通路線、更有效地管理公有資產。透過公開透明的預算資訊,讓市民共同監督每一筆支出的合理性,也能提升政府的施政效率。
此外,地方政府與在地企業應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積極「招商引資」,尋求永續合作。政府可以提供更友善的投資環境,例如簡化行政流程、提供土地或資金媒合服務,吸引企業留在地方擴大投資。當企業在地方賺錢,自然也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稅收,形成一個正向的經濟循環。
這場636億元的預算風波,最終雖然虛驚一場,但它所揭露的財政問題,是南台灣各縣市必須嚴肅面對的挑戰。唯有從根本上解決對中央的依賴,提升自身的財政自主性,才能真正為在地企業與居民,打造一個更穩定、更具韌性的發展環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