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ike困境看「客戶集中」風險:南台灣供應商如何啟動「多元客戶」與「在地品牌」雙引擎?

運動用品巨頭Nike正面臨「關稅、促銷、競爭」的三重夾擊,坦言轉型之路不平坦。這則新聞,對南台灣眾多的紡織、製鞋與零組件供應商來說,是一個明確的警訊:當你將營收過度集中在單一國際大廠身上,客戶的低潮將直接轉化為你的營運風險。

Nike的困境提醒南台灣企業主,我們必須啟動「多元客戶」與「在地品牌」雙引擎,才能將供應鏈的被動風險,轉化為企業的長期競爭力。這是一場關係到企業韌性的轉型戰。


第一重引擎:分散風險,尋找「非Nike」客戶

過度依賴單一巨頭,如同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南台灣供應商必須積極拓展新的客戶群與市場。

與其只爭奪巨頭的訂單,不如將資源投入到正在快速崛起的戶外運動、環保永續或醫療復健等利基品牌。這些品牌通常成長潛力高、對新技術接受度強,且訂單具有分散性。同時,積極開拓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降低對歐美單一市場的依賴。

此外,在既有體系內,不要只滿足於供應給品牌大廠(Tier 1)。應將產品線延伸,爭取供應給更廣泛的二級或三級製造商,例如汽車內飾、家具或高階電子產品等,將紡織材料的應用場景多元化。這項策略的目的是讓企業的營收結構更健康,避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集中風險。

第二重引擎:提升價值,打造「在地品牌」與「技術資產」

面對Nike等大廠要求成本轉嫁的壓力,南台灣供應商必須從單純的「代工」升級到「共同設計」與「在地品牌」。

供應商應將研發重心從傳統製程轉向材料科學。例如:投入開發再生環保纖維、智慧感溫布料、或輕量化發泡材料,創造材料創新的「智慧資產」。當你擁有獨家的專利材料技術,你就不再是價格競爭者,而是品牌大廠必須仰賴的技術夥伴。

同時,應從被動接受品牌設計圖,轉為主動參與產品前期研發(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共創「設計」與「服務」。透過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模具開發技術或柔性製造(少量多樣)服務,將你的定位從「製造商」升級為「技術服務顧問」,這能有效提升你的議價能力,對抗促銷帶來的成本轉嫁壓力。這項策略的精髓是讓企業的競爭力,從「價格」轉向「技術」與「服務」。


Nike的轉型困境是全球供應鏈的縮影。它提醒南台灣的製鞋與紡織業者,單靠客戶的穩固已不再安全。當我們能勇敢地將多元客戶、創新技術與在地品牌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道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