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柴山(壽山)保育類黑眉錦蛇遭虐事件,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軒然大波。這起個案不只是法律問題,它更是為南台灣的文創、觀光與教育產業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缺口:公眾對在地生態的知識貧乏,才是導致不當行為的根本原因。
面對這場生態挑戰,南台灣不能只靠事後開罰。我們必須將柴山豐富的**「保育」資源,轉化為具備高附加價值的「在地知識」,透過教育與文創的力量,提升市民的環境倫理與在地認同。
文創產業:從「圖騰」到「知識載體」
文創產品不應只是裝飾品,它應該成為傳遞在地生態知識的有效載體。
在地文創業者應與在地生態學者、農業局合作,開發「生態知識型」文創商品。例如:設計以黑眉錦蛇、臺灣獼猴、或柴山特有植物為主題的桌遊、繪本或AR互動地圖。在產品中嵌入物種的習性、保育等級與法律規範,讓消費者在購買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學習。
同時,可以與柴山周邊的咖啡店、餐飲業合作,打造「負責任旅遊」的周邊。例如,將黑眉錦蛇的圖騰設計成「生態守護標誌」,並在商品中明確標註:「不干擾、不餵食、不撿拾」的保育原則。這能讓在地文創產品,成為推動負責任旅遊的前線大使。
這項策略,讓文創產品從單純的消費品,升級為在地知識的傳播媒介。
教育產業:將「柴山」變成「實戰教材」
學校的環境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室內,必須將柴山、半屏山等在地自然地標變成「活教材」。
南台灣的大學、中小學應與國家自然公園和在地生態社團合作,推動「在地生態學」課程。將柴山生態學、高雄特有物種等納入鄉土教育或自然科學課程。讓學生能實際走入柴山,學習如何正確辨識、觀察並尊重野生動物。
此外,在地大學的觀光、休閒管理科系,應開設**「生態旅遊」實戰訓練**。將柴山獨特的動植物資源,轉化為觀光服務業的專業知識,為南台灣的觀光產業培養具備環境倫理和專業解說能力的新血。
這項策略,能將學校教育與在地環境議題緊密結合,培養具備在地關懷的新世代公民。
柴山黑眉錦蛇遭虐事件,是一次警訊,也是一次轉機。當南台灣的文創與教育產業能勇敢地將保育知識、創新產品與實戰教育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高雄的在地生態與市民素養,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