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產業園區的「圍牆外」,不該是淹水的後勁:為何新園區的成功,必須從「敦親睦鄰」開始?

當全高雄,乃至全台灣,都為楠梓產業園區即將迎來的半導體龍頭而歡欣鼓舞時,圍牆另一側,後勁社區居民們的憂慮之聲,卻顯得格外刺耳而清醒。這不僅僅是「寧避情結(NIMBY)」的再次上演。JJnews認為,這更是一次深刻的提醒:在ESG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一座世界級的產業園區,早已無法自外於其所在的社區而獨善其身。後勁的防洪課題,不僅是後勁人的事,更是所有即將進駐園區的頂尖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風險管理」與「社會責任」的第一課。

新園區的成功,絕不僅僅取決於圍牆內的廠房蓋得多氣派、製程有多先進。其真正的永續根基,深植於與周邊社區的良性互動。若無視後勁的淹水風險,園區本身,將面臨三大難以迴避的營運挑戰:

第一、人才的安居考量:頂尖工程師,會選擇住在一個淹水高風險區旁嗎?

一座高科技園區,最核心的資產是「人才」。企業為了吸引並留住成千上萬的工程師與高階主管,除了優渥的薪資,更需要一個安全、宜居的生活環境。

  • 若園區的開發,是以犧牲鄰近社區的居住安全為代價,那麼,這裡將很難成為一個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家園。當員工每天上下班,都要擔心大雨是否會讓家門前的道路變成一片汪洋時,園區的人才吸引力,將會大打折扣。一個無法讓員工安居的園區,很難成為一個能讓企業樂業的基地。

第二、企業的「社會營運執照(Social License to Operate)」

在ESG的評分標準中,「S(社會)」的權重正日益升高。一個企業與其所在地社區的關係,已被視為其永續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

  • 「社會營運執照」,是來自社區的、一張無形的許可證。它代表著信任與接納。如果園區的開發,從一開始就伴隨著鄰里的抗爭與怨懟,等於是在這張執照上,被畫下了一個不及格的記號。這不僅會帶來持續的公關危機與負面媒體報導,更可能為企業未來的擴建、營運,埋下無盡的阻礙。

第三、從「外部成本」到「共同投資」的思維轉變

最傳統、也最危險的開發思維,是將社區的防洪,視為「政府的事」,是一種與己無關的「外部成本」。然而,一個有遠見的企業,會將其視為一次「共同投資」。

  • 協助解決後勁的淹水問題,對進駐企業而言,絕非慈善,而是一次極具智慧的「風險預投資」。這筆投資,買到的是:穩定的人才來源、和諧的社區關係、以及一個能讓企業專注於本業,而無後顧之憂的經營環境。因此,即將進駐的龍頭企業,不僅不該置身事外,更應運用其巨大的影響力,主動倡議、甚至協助政府,加速完善周邊的基礎設施。

楠梓產業園區的圍牆,不該是一道隔絕風險與責任的邊界,而應是一座連結創新與傳統、新經濟與舊社區的橋樑。這場由後勁居民所發出的怒吼,不應被視為阻礙發展的噪音,而應被當作一次珍貴的「壓力測試」,幫助我們在園區正式營運前,補上永續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因為,一座真正偉大的園區,衡量其成功的標準,不僅在於它創造了多少GDP,更在於它是否為周邊的土地與人民,帶來了同樣的繁榮與安心。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