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贏了,為何品牌形象卻輸光了?Gogoro案給老闆們的啟示:別讓法務部門,毀了你的公關部門

這場漫長的抗爭,起源於四年前一場令車主一家心碎的事故。該名父親(李先生)的兒子當時騎乘新買的Gogoro,車頭握把突然發生劇烈顫動,隨即竟發生「車架斷裂」,導致他當場重摔倒地。雖然幸運保住性命,但這場意外卻在其子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需要長期接受身心科治療。

李先生憤怒地指出,這是產品存在重大瑕疵,但向Gogoro反映後卻未獲妥善處理,從此踏上漫長的法律訴訟之路。為了證明車輛瑕疵,他甚至不惜斥資數百萬元,將機車送往日本的公證單位進行檢驗。然而,官司從地方法院、高等法院一路纏訟至今,Gogoro方依舊堅稱「高等法院三審判決已確認品牌無過失。」

長達四年的纏訟、耗資數百萬的決心、以及在品牌十週年慶典上那最刺眼的繞行抗議——Gogoro這場看似單純的消費糾紛,已演變成一場教科書等級的「品牌災難」。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我們有理由相信,Gogoro的法務團隊,在每一個法律節點上,或許都做出了「最正確」的判斷。然而,JJnews的深度剖析將為您揭示一個殘酷的真相:當一家企業在法庭上贏得了每一場戰役,卻可能在「輿論的法庭」上,輸掉了整場戰爭。這起事件,正是給南台灣所有企業主,一堂關於「情、理、法」如何權衡的震撼教育。

一位父親為子討公道的悲壯故事,對上一家科技巨頭冷漠的法律攻防——這場賽局,從一開始,Gogoro在「情感」上就注定是輸家。問題的根源,在於許多企業在面對危機時,往往會陷入「法務思維」的陷阱,而忘記了公關的智慧。

第一、法務的「隧道視野」:追求「法律上的無懈可擊」

當客訴升級為法律糾紛時,企業的第一反應,就是將其交由法務部門處理。而法務部門的天職,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內,為公司爭取最大利益、規避最大風險。

思維的陷阱: 法務的語言是「合約」、「證據」、「法條」。他們思考的是「輸贏」,而非「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憤怒、無助與情感,往往會被簡化為「不合理的訴求」。公司的回應,因此變得冰冷、制式、且充滿防禦性。這種「依法辦理」的態度,雖然在法律上無懈可擊,卻等同於一次次地,將客戶推向更對立的角落。

第二、公關的「輿論法庭」:品牌形象的「凌遲處死」

與此同時,在另一個更廣闊的法庭——由社群媒體、網路輿論所構成的「公共法庭」上,判決的標準,從來就不是法律,而是「人心向背」。

殘酷的現實: 在這個法庭裡,「一位為孩子奮鬥的父親」,其故事的感染力,遠勝過Gogoro上百頁的法律文件。他每一次的抗議、每一次的媒體曝光,都是對Gogoro品牌形象的一次「凌遲」。消費者不會去深究技術細節或法律爭議,他們只會看到一個「 Goliath(巨人歌利亞)」正在欺負一個「David(大衛)」。這對一個以年輕、創新、有溫度為號召的品牌而言,傷害是致命的。

第三、老闆的「最終裁決」:從「輸贏」到「損益」的智慧

這場災難給所有企業主的終極啟示是:在面對重大客訴時,最終的決策者,不應是法務主管,也不應是公關主管,而必須是能通盤考量「總體損益」的「老闆本人」。

決策的智慧: 老闆必須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

法律風險 vs. 品牌風險: 為了避免「法律上可能」的數十萬賠償,我是否願意承受「品牌形象上確定」的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無形資產損失?

短期成本 vs. 長期效益: 在爭議初期,一個更具彈性、更富溫情的「和解方案」(即便公司在法律上站得住腳),是否能用最低的成本,避免一場曠日廢時的公關災難?

堅持「理」與「法」,是否能適度地展現「情」? 有時候,一句真誠的道歉、一次高層級的傾聽,其價值遠勝過一百份法律聲明。

Gogoro的案例,痛苦地證明了,法律上的勝利,有時是一種「 Pyrrhic victory(得不償失的勝利)」。在一個資訊無所不在、人人皆是媒體的時代,企業最珍貴的資產,早已不只是專利或廠房,而是那脆弱卻無價的「品牌信譽」。學會在適當的時機,放下法律的冰冷武器,展現人性的溫暖與同理,這不僅僅是公關的技巧,更是所有現代企業經營者,在風險與機會之間,必須掌握的最高智慧。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