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補助的產業紅利:南台灣海事工程與漁業科技如何搶佔「專業人才」先機?

海洋委員會啟動「海洋素養入校教學推廣計畫」,補助各縣市成立教師社群。這項政策,為南台灣的海事工程、造船、遊艇製造與漁業科技等「藍色經濟」產業,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訊息:國家正在投資「海洋人才」的基礎教育。這對長期面臨高階海事工程人才與現代化漁業管理人才缺口的在地企業來說,是一場必須主動參與的「搶才」先機。

南台灣是台灣海洋產業的核心聚落。在地企業不能只等待政策發酵,必須主動出擊,將海委會的教育補助轉化為企業的長期人力資本,從源頭上建立人才儲備。


從「漠不關心」到「深度介入」:參與課程設計

海委會的補助計畫,提供了在地企業影響未來人才知識結構的絕佳機會。

在地海事工程、遊艇製造商應主動與獲得補助的教師社群對接,提供「產業實務」教材與案例。提供企業在離岸風電基礎建設、船舶智慧化、高階焊接等領域的實務案例、技術資料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的海洋素養教育不只是理論,而是與產業接軌的「工程知識」。

同時,南台灣企業可與在地教師社群共同開發「在地特色」職涯課程。將「漁業科技與永續管理」或「智慧港口與海事工程」等特色課程納入教學。將在地港口、漁場、造船廠的設施作為實境教學點,讓學生從小就對在地產業產生興趣與認同。這項準備,是將企業的技術標準前置到學生的知識啟蒙階段。

建立「人才預約制」:鎖定具備海洋素養的學生

企業必須建立一套機制,將在海洋素養教育中展現熱情與潛力的學生,鎖定為未來的人才。

在地企業可設立以「海洋素養」為核心的獎學金或競賽,實施「海洋素養獎學金」。鼓勵學生在學期間專注於海洋科學、環保等領域的學習。這能讓企業提早接觸到具備高度學習意願與環境倫理的潛力新血。

此外,海事工程與造船業者可利用學生的假期,提供「短期實習與見習」。讓學生親身了解海事工程的複雜性與高薪資前景,解決學生的「學非所用」焦慮,提高其畢業後投入在地產業的意願。

將「人才」轉化為「技術」的升級動力

高素質的海洋專業人才,是南台灣產業擺脫傳統模式、升級為藍色高科技的關鍵。

漁業科技業者應利用具備海洋素養的新人才,投入水下無人機(ROV)、遠程傳感器等技術的研發,發展「水下無人機」與「智慧漁業」。將傳統漁業轉型為具備精準監測、永續管理能力的智慧漁業。

同時,在地遊艇製造業可利用新世代人才對環保、永續的認知,升級「遊艇與船舶」的綠色製造。投入開發低碳、複合材料的環保遊艇。將產品從傳統的休閒工具,升級為符合國際規範的綠色精品。


海委會的補助,是南台灣海洋產業的發展基石。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教育參與、人才預約與技術轉型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