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電共生的「養」與「電」之爭:南台灣養殖業的新困局與生存之道

近年來,漁電共生被視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路徑,政府的初衷是美好的:讓養殖與綠電共存,達到「養殖為本,綠電加值」的雙贏局面。然而,近期審計部報告揭露的亂象,卻讓人看見這項政策在南台灣的現實執行困境。當有心人士利用政策漏洞,只蓋電板、不養魚,這場「養」與「電」的博弈,正讓真正想傳承家業的養殖戶,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

對身處高雄、台南、屏東的養殖業者而言,這場「綠金」風暴不僅是一場土地正義的爭議,更是對傳統產業的巨大衝擊。我們將為你深度剖析,當「養殖」的本質被「綠電」的誘人利潤所掩蓋時,養殖業者該如何自處,並從中找到一條可行的生存之道。

當光電業者以高額租金進入魚塭,許多養殖戶選擇將土地出租,轉為領取固定的租金。這乍看是個輕鬆的選擇,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導致技術斷層與產業鏈空洞化,使得世代傳承的養殖技術無以為繼。面對這股趨勢,如果你仍想持續養殖,在與光電業者簽約時,務必將**「養殖產量」「產銷合作」**等條款寫入合約,確保光電設施不會影響漁獲量。更進一步,你可以透過合作,善用再生能源來降低養殖成本,例如導入智慧化的水質監控或供電系統,將綠電從競爭者轉化為助力。

漁電共生案場的大量開發,使得魚塭土地的價值不再單純取決於養殖產值,而是光電效益。這導致真正想擴大養殖規模的業者,難以用合理的價格取得土地,進而阻礙了產業的擴張與升級。光電業者為了搶地而推高了魚塭租金,若漁獲價格沒有相對應的漲幅,養殖戶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面對土地租金高漲的現實,養殖戶必須提升自己的「單坪產值」,才能在市場上取得優勢。可以考慮導入更先進的養殖技術,例如循環水養殖系統、智能投餵設備,或轉型養殖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從而用更高的產值來抵銷高昂的土地成本。

此外,當漁電共生弊案頻傳,社會大眾對此項政策的信賴度會下降,甚至可能影響消費者對「漁電共生」產品的觀感。消費者可能會質疑,在光電板下養出來的漁產品是否真的安全?這對辛苦經營、真正落實養殖的業者來說,是不公平的。與其被動承受負面觀感,不如主動出擊,將危機轉化為行銷的機會。業者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漁電共生認證」,透過社群媒體、直播或開放養殖場參觀,向消費者展示如何真正落實養殖。同時,強調產品在太陽能板下成長的優勢(例如遮蔭、水溫穩定),建立獨特的品牌故事與消費者信任。

漁電共生是台灣能源轉型的大勢所趨,但南台灣的養殖業者不必成為這場轉型下的犧牲者。將這場挑戰視為一次產業升級的契機,用更智慧、更精準、更具韌性的方式,讓「養殖」的本質與「綠電」的加值完美結合,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永續生存之道。

個人資料相片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