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綠能資訊戰」:高雄、台南市政府如何建立「事實查核」機制,確保能源轉型進度?

關於烏山頭水庫水面光電板的假消息,凸顯了能源轉型進程中,「資訊戰」已成為專案推動的最大阻力。對於南台灣的高雄、台南市政府而言,綠能是城市轉型、招商引資的關鍵戰略,但若無法有效應對謠言,將導致專案延宕、社會對立,甚至影響企業對在地投資的信心。

地方政府必須將「資訊治理」視為推動綠能的基礎建設。不能只依賴中央或事後澄清,而應主動建立在地化、高效率、具公信力的「事實查核」與溝通協作機制。


建立「在地化」的即時事實查核機制

政府必須利用在地資源,快速、精準地回應社會疑慮,避免謠言發酵。

市政府應成立一個跨部門的應變小組,設立「能源事實應變小組」。成員包含環保局(水質、空氣)、農業局(漁業、農地)、經發局(招商、產業)和新聞局(公關、傳播)。一旦網路出現綠能相關的重大疑慮,能在24小時內提供官方數據與專業解釋。

同時,應與在地的大學(如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的環境工程、水利、電機等學者)建立合作機制,與「在地專家」建立合作網絡。當面對高度專業的技術問題(如「藥水清洗」的科學性),由學者提供中立、權威的專業背書,增強資訊的可信度。

此外,市政府應開發具備高度使用者友善的「綠能數據儀表板」,優化「數據儀表板」的在地溝通。公開綠能案場的發電量、水質監測數據、魚類養殖數據等關鍵指標。讓民眾能主動透過政府平台獲取準確資訊,從而消解謠言。這項機制,讓市政府從被動的澄清者轉變為資訊的守門人。

推動「在地參與」與「利益共享」的社會協作

假訊息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在地居民感受到利益分配不公或資訊不透明。政府必須透過協作與回饋,從根本上化解對立。

政府不應只透過新聞稿發布。應主動深入里鄰、社區,由官員、在地專家面對面進行政策宣講與問答,實施「政策宣講」的社群溝通。特別是針對漁電共生、水面光電等爭議專案,必須提前與漁民、農民進行風險溝通。

同時,地方政府應將綠能案場所產生的回饋金,更精準地投入到在地社區的實質需求,強化「在地回饋」的實質效益。例如:改善在地老舊電網、興建長照設施、補助在地學童教育等。讓居民感受到綠能發展與自身利益的正向連結。

將「資訊透明」納入綠能開發的「審核標準」

政府應將資訊公開與在地溝通的能力,納入綠能開發商的審核機制。

在專案許可階段,應要求開發商提交詳細的「在地溝通與資訊公開計畫書」,承諾公開哪些環境數據、如何定期與在地社群互動。

此外,應設立專門的申訴與反饋通道,建立「在地申訴」的快速處理通道,確保居民的疑慮能被開發商在最短時間內回應與解決。


這場「綠能資訊戰」是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高雄、台南市政府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即時查核、數據透明與在地協作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南台灣的能源轉型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