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功率半導體巨頭安世(Nexperia)因地緣政治風暴,其東莞廠區受到出口管制限制,導致歐美車廠供應鏈拉警報。這則新聞,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趨勢:在國際政治角力下,功率半導體已從「一般零件」升級為影響電動車、綠能、國防等關鍵產業的「戰略物資」。
面對傳統功率元件的供應鏈不穩,台灣不能只滿足於承接轉單。台灣必須將資源投入「第三代半導體」(如SiC和GaN)技術,才能利用技術代差,徹底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鞏固台灣在未來供應鏈中的不可取代地位。
以「新材料」技術,繞開傳統供應鏈風險
安世事件凸顯了傳統矽基功率元件供應鏈的脆弱性。第三代半導體(SiC/GaN)憑藉其高效率、高耐壓、高耐溫的特性,是台灣實現技術突圍的關鍵。
首先,南台灣的半導體與材料科學業者應將研發重心投入碳化矽(SiC)元件,專攻「SiC」高附加價值領域。SiC是電動車主逆變器、充電樁和太陽能逆變器的核心,其市場需求正呈現爆發式增長。台灣可利用自身在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的優勢,專攻SiC的磊晶、晶圓加工和模組封裝,掌握高附加價值環節。
其次,在地電子製造業應加速開發GaN快充模組和高頻電源元件,搶佔「GaN」的快速充電市場。氮化鎵(GaN)則適合應用於消費性電子、5G基站和高效電源供應器。GaN能讓產品體積更小、效率更高,是台灣在消費電子與通訊領域鞏固競爭力的利器。
這項戰略的精髓是利用材料的代差,搶佔技術標準尚未穩定的新興市場。
將「技術自主」與「國際同盟」結合
第三代半導體的技術自主,需要國家、企業和盟友的共同努力。
台灣必須建立「在地化」的SiC供應鏈。從上游的碳化矽晶圓基板(高技術門檻)到中下游的模組封裝與測試,台灣必須建立在地化的完整供應鏈。政府應提供稅務和資金支持,鼓勵在地業者(如南台灣的金屬、石化業者)投入SiC晶圓的材料研發。
同時,台灣企業應主動與美、歐、日盟友的材料、設備供應商進行策略聯盟和技術授權,深化與「歐美日」的技術合作。這能確保台灣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能避開專利壁壘,並與國際市場標準保持同步。
安世事件為台灣帶來短期的轉單紅利,但長期的解方在於技術升級。南台灣的半導體與製造業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第三代半導體、技術自主與國際同盟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台灣在關鍵戰略物資領域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新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