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風能發電創下歷史紀錄的同時,新聞也點出政治干預可能斷送綠能發展的未來。這項警訊,對於正積極簽訂長期購電協議(PPA)來達成淨零目標的南台灣製造業主來說,是一個必須正視的風險:你的綠電來源,是否會因為政策反覆而中斷?
PPA合約通常長達10到20年,是企業實踐永續承諾的基石。然而,當綠能發展的政治不確定性升高,企業不能再將PPA視為單純的電力採購,而必須將其視為一項「長期風險投資」。我們將為您深入解析,南台灣製造業應如何強化PPA合約的結構,確保綠電供應的穩定性。
合約條款的「政治韌性」設計
面對政策風險,企業必須在PPA合約中納入具備「政治韌性」的條款,將潛在的政策變動風險轉嫁或分散。
企業應在合約中明確導入「政策變更溢價」條款(PCP)。明確約定,如果政府因政治因素(例如:廢止補貼、限制發電、或提高環保要求)導致發電方成本增加,應如何合理分攤這筆額外成本。這能防止發電方在政策變更後,以不可抗力為由單方面終止合約。
同時,必須明確定義「不可抗力」範圍。發電方常以「不可抗力」為由主張免責。企業必須在PPA中排除或限縮「政府政策改變」或「環保法規緊縮」等可預見的政策風險為不可抗力事件。明確指出,這類風險應由發電方自行承擔或另行協商補償。
此外,應要求「多重發電來源」擔保。如果單一風場或光電場因政策變更、許可證撤銷等原因無法發電,發電方必須從其名下其他案場或市場上尋求替代綠電,確保企業的綠電承諾不中斷。
財務結構與在地供應鏈的連結
PPA的穩定性,除了法律條款,也仰賴發電方的財務能力與在地供應鏈的連結。
企業在簽約前,應徹底審查發電方的「財務壓力」。如果發電方過度依賴政府補貼,一旦政策補貼被撤銷,其財務穩定性將面臨挑戰。要求發電方證明其案場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仍具備一定的營運能力。
此外,應優先選擇與在地供應鏈(如南台灣的離岸風電零組件製造商)合作的發電方。在地供應商通常比跨國公司更能快速應對台灣特有的颱風、地震等自然或政策風險。這不僅能強化在地經濟,也能確保案場的維護與備援能力。
同時,設置「履約保證金」或「替代性補償」是關鍵。在合約中要求發電方提供高額的履約保證金。若發電方因故無法提供承諾的綠電,保證金可用於企業向市場採購高價替代綠電的費用。
美國的政治爭議為台灣企業主上了一堂寶貴的風險管理課。要保障PPA的穩定性,南台灣製造業必須將法律的嚴謹、財務的審慎與在地供應鏈的連結視為缺一不可的戰略。這將能讓企業在國際政治波動中,依然能堅守永續承諾,為台灣製造業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綠色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