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下的「技能升級」:南台灣企業如何與職訓機構共育「趨勢產業」新血?

勞動部推動失業者職前訓練,以應對國際貿易情勢與關稅政策對青年就業帶來的衝擊。這項政策的背後,為南台灣的製造業、綠能產業與服務業揭示了一個核心戰略:在外部風險成為常態的時代,將人力資本從「傳統製造」轉向「趨勢產業」,是企業提升應變力的唯一解方。

南台灣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是關稅和訂單波動,另一方面是綠能、智慧製造等新興產業的人才缺口。在地企業必須主動出擊,與職訓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將「職訓」視為企業的「外部人力資源部門」,共育產業所需的即戰力新血。

釐清需求:將「趨勢產業」技能模組化

南台灣企業不能只籠統地向職訓機構要求「人才」,必須將趨勢產業所需的核心技能進行精確的拆解與模組化。

企業應與職訓機構共同盤點,鎖定「高附加價值」技能。例如:綠能領域的離岸風電葉片維護、水下電纜檢測;智慧製造的機台PLC程式設計、工業機器人操作與維護;IoT感測器數據分析等。

同時,應與在地精密機械、電子零組件公會深度合作,設計「客製化」實務課程。將機台操作訓練與企業實際的製程優化專案結合,讓學員一結訓就能投入生產線。這項準備,是將職訓資源從「廣泛撒網」轉向「精準育才」。

優化流程:實現「產訓合一」的無縫接軌

要將失業者快速轉型為即戰力,企業必須參與到培訓流程中,實現「產訓合一」。

在地企業可提供職訓學員短期、有給薪的企業見習機會。這不僅能讓學員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低成本、低風險的「人才篩選」管道。一旦發現優秀學員,企業可立即發出「預聘通知」,確保人才不流失,這是實施「企業見習」與「預聘制度」的效益。

同時,企業應鼓勵內部具備高階技術的資深員工擔任職訓機構的外部講師或顧問。這能確保課程內容能緊跟產業最新技術與標準,同時也將企業的技術標準前置到人才培訓階段,鼓勵「資深員工」擔任外部講師。

將「人才培育」視為企業的「在地化」投資

在關稅衝擊下,企業投資人力轉型,不僅是為了眼前訂單,更是為了長遠的在地發展。

企業應將與職訓機構的合作視為「留才」的一環。提供結訓學員優於市場的薪資與福利,並承諾職涯發展路徑。這能讓企業在人才競爭中,具備強大的在地吸引力,提升「在地留才」競爭力。

此外,許多國產化專案(如無人機、電動巴士)對人才有嚴格的技術要求。企業應利用職訓機構培養出的新血,強化自身的國產化供應鏈實力,爭取「國防與綠能」國產化訂單。

關稅衝擊是淘汰缺乏遠見企業的無情海嘯。南台灣企業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職訓合作、技能升級與在地投資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新道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