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升溫與電力吃緊的雙重壓力下,如何讓城市保持涼爽且同時實現減碳,是南台灣企業主面臨的共同難題。如今,「冰電池」(熱能儲存技術)這項看似復古的技術,正因其能解決尖峰用電的痛點而重新登上舞台。這對深耕高雄、台南、屏東的在地冷凍空調工程業來說,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知識,而是一次重塑產業價值、搶佔綠色商機的關鍵契機。
南台灣冷凍空調工程業必須將自身定位從傳統的「設備安裝商」升級為「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提供者」,才能抓住「冰電池」市場的藍海。
從「安裝」到「整合」:打造客製化智慧節能方案
冰電池的價值在於與整體能源管理系統的整合,這要求在地工程業具備更高的技術整合能力。
在地業者應將技術重心放在如何精確計算客戶的尖峰用電需求,並設計出最佳化的「削峰填谷」冰電池系統,專攻「削峰填谷」技術。利用夜間離峰時段的低價電力製冰,在白天尖峰時段融冰供冷,從而為客戶帶來實質的電費節省。
同時,將冰電池與客戶現有的中央空調、變頻設備以及智慧樓宇管理系統(BMS)深度整合,實現與智慧空調系統整合。這使得空調工程從單純的冷卻,升級為具備AI預測、遠端控制和能源優化的綜合性解決方案。這一步,將在地工程業的服務從單純的設備安裝,提升到能源服務管理(ESCO)的層次。
瞄準「在地痛點」,開拓多元應用場域
南台灣的炎熱氣候,使得「冰電池」的應用場景遠超大型資料中心,更具備在地普適性。
醫院和長照機構需要極為穩定的溫度環境,在地業者可針對這些場所提供冰電池方案,滿足長照與醫院的「穩定冷卻」需求。確保即使在南台灣夏季電網負荷過大或短暫跳電時,也能持續提供涼爽、穩定的冷卻,保障病患與長者的安全與舒適。
此外,許多南台灣的中小製造業廠房與大型倉儲的冷卻需求巨大。冰電池能有效降低其夏季的尖峰電費,並可作為製程冷卻水的備援,確保產線的穩定運作,這為中小製造業與倉儲提供了可靠的降溫方案。
建立「在地化」供應鏈與人才網絡
要有效搶佔市場,南台灣冷凍空調工程業必須建立起在地化、高效率的供應鏈和技術人才網絡。
應與在地學術界合作。主動與中山大學、成功大學等學術單位合作,將熱能儲存、能源效率優化等技術納入員工培訓。培養具備熱力學與能源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
同時,在地業者應開發標準化、模組化的冰電池產品,推廣模組化產品。這能降低中小企業的建置門檻,加速技術在南台灣的普及速度。
冰電池技術的復興,是南台灣冷凍空調工程業難得的升級良機。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智慧整合、在地需求與技術創新納入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新道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