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山雨欲來?在兩大審議會拍板前,中小企業主能做的3項「成本避險」準備

今年(2025)第四季的腳步將近,兩場牽動全台企業神經的審議會——「最低工資審議委員會」與「電價費率審議會」——即將於9月登場。儘管工商團體大聲疾呼,盼能凍漲,但面對通膨與國際燃料成本的雙重壓力,市場普遍預期,薪資與電價的雙漲,恐怕已是箭在弦上。

對南台灣廣大的中小企業主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財經新聞,而是一場即將衝擊工廠、餐廳、辦公室的「成本海嘯」。當人力與能源這兩大營運命脈的成本同步上揚,企業的「成本生死線」正受到嚴峻的考驗。

與其被動等待結果,不如主動超前部署。JJnews為您解碼,在審議會最終拍板定案前,所有頭家們現在就可以立即著手的三項「成本避險」準備。

第一項準備:從「被動繳費」到「主動管理」的能源盤查
電價上漲,對用電佔成本比重高的製造、加工、餐飲與農漁養殖業是首當其衝。與其屆時看著電費單叫苦,不如現在就發起一場「辦公室/工廠節能革命」。

找出吃電怪獸:立即盤點廠內最耗電的設備是什麼?是老舊的空壓機、冰櫃,還是效率低落的馬達?許多地方政府與工業局都有提供免費的節能診斷服務,企業主應善用資源,找出可改善的關鍵點。

投資智慧節能:更換LED燈具、為舊馬達加裝變頻器、優化空壓系統,這些都是立即可見成效的投資。更進一步,導入智慧電錶或能源管理系統(EMS),讓用電數據可視化,才能真正實現「主動管理」,將每一度電都花在刀口上。

第二項準備:從「固定報價」到「彈性溝通」的價格策略
當成本波動成為新常態,過去「薄利多銷、報價凍漲」的經營模式,將變得極為脆弱。企業主應藉此機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定價策略。

建立浮動條款:在與客戶簽訂新合約,特別是長單時,應考慮加入「價格浮動條款」,將報價與主要的成本(如原料、能源)進行連動。這雖會增加談判的複雜度,卻是保護公司利潤的必要之舉。

提前溝pan>通客戶:漲價是最困難的談判。與其事到臨頭才告知客戶,不如現在就開始「打預防針」。主動與您的主要客戶溝通,讓他們理解整個產業鏈都面臨成本上漲的壓力,並傳達您正在透過內部節能、效率優化等方式,盡力吸收成本,為未來的價格調整爭取理解與空間。

第三項準備:從「人數管理」到「人效提升」的人力佈局
面對基本工資的上漲,單純思考如何減少人力,是消極且短視的作法。真正的解方,在於如何提升每一位員工的「人均產值」。

投資數位工具:是否有重複性高、耗時費力的工作,可以透過導入軟體或自動化工具來完成?將員工從低價值的庶務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專注在更能創造營收的業務、研發或客戶服務上。

強化員工技能:藉此機會盤點員工的技能缺口,投資教育訓練。一位擁有多能工技巧的員工,其創造的價值遠高於薪資的漲幅。這不僅是應對成本上漲的策略,更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

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面對這場可預見的成本風暴,政府的決策我們無法控制,但企業內部的準備工作,現在就可以開始。超前部署,正是南台灣企業主再次展現經營韌性的最佳時機。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