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水族館的熄燈,一場城市記憶的更新:澄清湖的「下一步」該如何活化資產?

澄清湖水族館的年底熄燈,在高雄市民心中投下了一圈感傷的漣漪。這份不捨,來自於對一個承載了三十年歡笑的共同記憶的告別。然而,在感性之外,JJnews更想邀請讀者進行一場理性的思考:對一座不斷進步的城市而言,一個舊地標的結束,往往是催生一個新地標的開始。水族館留下的,不應只是一片空虛,而是一塊等待被賦予無限想像的「空白畫布」。高雄的下一步,該如何在這塊珍貴的資產上落筆,將決定澄清湖下一個三十年的風貌。

 與其爭論如何保留過去,不如積極擘劃一個更引人入勝的未來。這不僅是一次設施的更新,更是一次城市觀光思維的升級。我們提出三大路徑,為澄清湖的未來提供一份改造藍圖:

第一、超越單點設施,打造「主題式體驗區」

舊時代的觀光模式是「點狀」的:一個湖、一間水族館、一座橋。但現代遊客追求的是「沉浸式」的整合體驗。我們需要的,早已不是一座單純「觀看」魚群的水族館。

  • 未來想像: 以「水」為核心,將整個澄清湖東岸規劃為一座「都會水岸生態園區」。這裡可以融合:
    • 數位科技: 打造一座結合光影藝術的「數位水族館」或「沉浸式海洋劇場」。
    • 自然生態: 規劃濕地環境教育步道,提供親子共學的場域。
    • 休閒商業: 引進高品質的湖畔餐廳、咖啡館與文創市集,讓澄清湖成為市民日常休閒的首選。
    • 我們的目標: 不再是「蓋一個新水族館」,而是「創造一個讓人想待上一整天的新澄清湖」。

第二、導入民間活力,建立「公私協力」新典範

歷史證明,單靠政府單位營運的觀光設施,往往難以跟上市場的創新步伐。澄清湖的下一步,迫切需要引入民間的資金、創意與營運效率。

  • 可行策略: 市府與台水公司應扮演「出題者」與「把關者」,提出具備彈性與誘因的BOT(興建-營運-移轉)或ROT(增建、改建、修建-營運-移轉)方案,公開徵求國內外最頂尖的團隊來「解題」。政府負責擘劃願景、守護環境永續的底線;民間團隊則負責將願景化為一門可長可久的成功生意,創造政府、企業、市民三贏的局面。

第三、融合科技與在地文化,創造獨一無二的「高雄IP」

任何成功的開發,都不能脫離在地的文化根基。澄清湖的改造,必須植入深刻的「高雄DNA」,才能避免其淪為另一座面貌模糊的商業園區。

  • 可行策略:
    • 科技說故事: 運用AR、VR等數位科技,訴說澄清湖的歷史、高雄水利建設的演進,讓遊客在遊憩中,深度認識這座城市的過去。
    • 在地藝術進駐: 將此地作為高雄藝術家的展演平台,定期舉辦湖畔音樂會、光影藝術節、公共裝置藝術展,使其成為城市文化的新亮點。
    • 我們的目標: 創造一個只有在高雄才能體驗到的獨特場域,讓它成為高雄人新的驕傲,以及外地遊客非來不可的理由。

 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在於它保留了多少不變的過去,而在於它如何勇敢地創造值得期待的未來。澄清湖水族館的燈光雖已熄滅,但它為高雄留下了一片珍貴的空白。如何在這張畫布上,描繪出下一個三十年,能讓市民驕傲、讓遊客驚豔的新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