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位社工服務7千人背後:為何說「新住民服務中心」,是高雄老闆們最該關心的「人力基礎設施」?

鳳山區2名社工要服務7千名新住民——這則新聞,不該只在社會版面曇花一現。JJnews在此要為所有南台灣的企業主,做一次關鍵的深度剖析:這串令人震驚的數字,不僅僅是社福體系的窘境,更是攸關我們未來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危機」。在缺工浪潮席捲南台灣的今天,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認知:「新住民服務中心」的功能,早已不是單純的社會福利,而是等同於科學園區的「水電供應」,是穩定與活化在地勞動力市場、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本基礎設施」。

當我們談論「基礎設施」,想到的多是港口、鐵路、機場。但一個城市真正的競爭力,更在於其「軟建設」的強韌度。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功能失衡的新住民服務中心,對在地經濟的傷害,不亞於一條頻繁故障的生產線。

第一、新住民是「人才」,不是「問題」:思維的根本轉變

長期以來,社會對新住民的關注,多停留在「需要幫助」的弱勢視角。但在企業主的眼中,這個視角必須立刻轉變。在年輕人口不斷外移、基層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南台灣,每一位落地生根的新住民,都是極其寶貴的人力資本。他們不僅填補了勞動缺口,更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與活絡的消費力。因此,幫助他們解決語言、文化、家庭等適應問題,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投資」我們最稀缺的資源——人。

第二、服務中心的「失能」,是企業的「隱形成本」

一個功能健全的服務中心,能扮演「穩定器」的角色。它能第一時間介入,協助處理新住民員工在台灣可能遇到的家庭糾紛、子女教育、證件辦理等疑難雜症。

 當這道防線失靈時,這些壓力與問題,就會直接穿透到我們的廠房與辦公室。一位因家庭問題而心神不寧的員工,如何專注於產線上的精密操作?一位因不諳法規而四處碰壁的員工,如何維持穩定的出勤率?這些最終都會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耗損、管理成本增加與更高的員工離職率。政府在前端的投資不足,將由全體企業在後端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第三、完善「軟基建」,才能留住「硬投資」

高雄正在全力爭取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我們自豪於土地、水電的完備。但未來的產業競爭,更是一場「人才生態系」的競爭。一個國際化、包容、且能讓所有背景的員工安居樂業的城市,才能真正留住頂尖的企業。

新住民服務體系的健全與否,正是一個城市「軟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它向外界展示了,我們是否具備照顧多元族群、建立和諧社會的能力。一個連現有新住民都無法妥善支持的城市,又如何說服國際人才與企業,這裡是一個值得託付的家園?

結語: 鳳山新住民中心的困境,只是冰山一角。它所暴露的,是我們對於「人力資本」的投資思維,仍遠遠追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南台灣的企業主們,我們必須發出共同的聲音:關心新住民的福祉,就是關心我們自身的事業;投資新住民的服務,就是投資我們共同的未來。這座「人力基礎設施」的維護與升級,其重要性,絕不亞於任何一條高速公路或捷運線。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