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利率高高在上,信貸利率卻低到「破盤」,這個讓許多人百思不解的金融怪象,並非市場的失序,而是一場銀行之間正在激烈開打,卻沒有宣之於口的「客戶爭奪戰」的真實煙硝。JJnews的深度剖析將告訴您,這場看似不合理的「信貸流血戰」,其目標早已不是靠利息賺錢。它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搶奪數位時代最珍稀的資源——「你」,一個優質的客戶。看懂這場賽局的底層邏輯,將讓您在未來與任何銀行打交道時,都擁有前所未有的主導權。
要理解這場戰爭,我們必須先打破一個舊時代的觀念:銀行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等你上門的機構。在數位金融的浪潮下,銀行,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焦慮之中。
第一、戰場的轉移:從「分行」到「你的手機」
過去,客戶的黏著度很高。辦了房貸,薪轉戶、信用卡、理財戶頭,往往也就順理成章地落在了同一家銀行。但在今天,純網銀的崛起、金融科技的普及,讓「比價」與「轉戶」的成本,趨近於零。忠誠度,已成為這個時代最稀有的奢侈品。銀行深知,若不在第一時間搶下你這個客戶的「數位入口」,你很可能就永遠屬於它的競爭對手。
第二、信貸的真相:不是「產品」,而是「鉤子」
在這場數位入口的爭奪戰中,低利信貸,就是銀行拋出的、最誘人的「鉤子」(Loss Leader)。
- 背後的商業算盤: 銀行在你的這筆低利信貸上,可能根本賺不到錢,甚至是在虧錢。但它不在乎。它真正在乎的,是成功地將你這位經過信用認證的「優質客戶」,納入它的數位生態系(App、網銀)。一旦你上鉤了,它接下來就能對你進行更長期的、更高利潤的「二次銷售」——從財富管理、基金保險,到信用卡、換匯服務。這筆信貸,就是一張讓你入場的門票,而場內的生意,才是真正的大餐。
第三、銀行的焦慮:滿手的「爛頭寸」,與對「數據」的極度渴求
這場戰爭之所以在此刻打得如此火熱,背後還有兩大催化劑。
- 資金的焦慮: 在央行嚴控房市,導致銀行傳統最大的放款業務受限後,各家銀行都面臨著滿手現金,卻貸不出去的「爛頭寸」壓力。資金需要出口,而手續簡便、審批快速的個人信貸,就成了消化資金的最佳管道。
- 數據的焦慮: 在申請信貸的過程中,你所交出去的收入證明、職業、信用紀錄,對銀行而言,是一座無價的「數據金礦」。在AI大數據的時代,掌握越多的客戶數據,就越能在未來的產品開發與精準行銷中,佔據絕對的優勢。銀行不只在買你的「一筆生意」,更是在買你的「數位分身」。
南台灣的企業主們,當你下次接到銀行推銷信貸的電話時,請不要再將其視為一次單純的借貸。你應該意識到,電話的另一頭,是一個比你更渴望成交的「飢餓競爭者」。這場利率倒掛的怪象,最根本的真相,就是金融業的權力天秤,正在向「優質客戶」這端,發生歷史性的傾斜。
理解這點,將賦予你前所未ваших談判籌碼。銀行現在比你更需要你——這,就是這場信貸殊死戰中,對我們所有中小企業主,最有利的商業啟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