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街頭,一位辛勤的清潔隊員,在晨光中,結束了她的人生。當我們為這起悲劇感到悲痛與憤怒,並將矛頭指向違規駕駛或設計不良的道路時,JJnews更想邀請南台灣的企業主與決策者們,一同算一筆更深沉、更冷靜的帳——這不僅僅是一場社會悲劇,這更是一次昂貴的「經濟事件」。每一次因道路設計缺陷所引發的傷亡,都在為我們的城市,開出一張社會與企業都難以負擔的「隱形帳單」。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將「道路安全」,視為一個社會福利或交通工程的議題。然而,其本質,卻是一個攸關城市整體競爭力的「經濟學課題」。一條不安全的道路,正從三個層面,持續地侵蝕著我們的經濟活力。
第一、被嚴重低估的「事故損益表」
每一次的碰撞與傷亡,其衍生的經濟損失,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巨大。
- 直接成本: 這包括了緊急醫療救護的支出、警政治安的成本、保險理賠的給付、以及後續長期的照護與社會福利負擔。
- 間接成本: 這才是企業主感受最深的痛。一場車禍,意味著一位員工(甚至可能是核心幹部)的生產力嘎然而止。其背後的招聘成本、新人訓練成本、以及團隊因失去夥伴所造成的士氣與效率耗損,都是難以量化的巨大損失。這些成本,最終都由企業與整體社會,共同吸收。
第二、「效率」的迷思:為何「車輛優先」的道路,反而最「沒效率」
南台灣許多道路的設計,繼承了過去「經濟發展至上」的思維,優先考慮貨車、聯結車等大型車輛的通行效率。然而,這種「車輛優先」的邏輯,在現代都市經濟學中,恰恰是「最沒效率」的。
- 經濟學解析: 當道路設計,讓機車、自行車與行人,感到恐懼與不便時,就會抑制「短程經濟活動」。人們會放棄「走幾個街口去買杯咖啡」的念頭,商圈的步行人流減少,在地店家的生意自然受到衝擊。一個對弱勢用路人不友善的城市,最終會扼殺自身的商業活力,並降低對高階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人本交通」才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與其將預算投入在無盡的「事故後補救」,不如將其投資在「事前預防」的基礎建設上。
- 經濟學解析: 投資建設一條實體的「機車專用道」、拓寬人行道、或改善一個路口的轉彎半徑,或許需要花費數百、甚至上千萬。但這筆一次性的「資本支出」,將能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地產生回報。它所省下的,是無數家庭的破碎,以及我們在第一點所計算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事故損失表」。從投資報酬率(ROI)的角度看,投資「安全」,遠比投資任何單一的產業,都更能為一座城市,帶來長遠而穩固的效益。
台南這起令人心碎的悲劇,不應只化為新聞檔案中,一筆冰冷的統計數字。它必須成為一個轉捩點,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一個只方便貨車通過的「工業輸送帶」,還是一個能讓所有市民,安心行走、安居樂業的「永續城市」?對所有企業主而言,支持並倡議更安全的「人本交通」建設,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對自身員工、對在地經濟,最明智的一筆長期投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