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對櫥櫃、家具等木製品徵收25%高額關稅。這項政策,對於南台灣的家具製造業主來說,是一道不得不面對的靈魂拷問:在25%的關稅壁壘面前,我們是該「赴美設廠」規避風險,還是該「深耕在地」,用設計與技術來提升產品的不可取代性?
過去,家具業憑藉著優異的成本與品質,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但現在,當國際政治迫使我們「在地化」,這場危機正是南台灣製造商從「代工」走向「品牌」的關鍵轉捩點。
赴美設廠 — 投資「市場」與「速度」
對於營收規模較大、主要客戶位於北美的南台灣製造商來說,「赴美設廠」是一個務實的選擇,因為這能將25%的關稅成本直接歸零。在美國設廠能讓產品直接進入市場,規避高額關稅。同時,也能讓你更貼近客戶,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縮短交貨週期。由於美國的勞動力與土地成本較高,企業可以將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的零組件留在台灣生產,然後將最終的組裝工作移到美國進行,從而實現「從製造到組裝」的轉變。這能讓企業同時兼顧成本與品質。然而,雖然赴美設廠能規避關稅,但企業必須做好高勞力成本與在地法規的心理準備。這需要企業具備足夠的資金實力與管理能力。
在地深耕 — 發展「設計」與「技術」的價值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型製造商來說,盲目赴美設廠可能難以承受。因此,「深耕在地」才是更明智的選擇。與其在價格紅海中掙扎,不如將資源投入研發與設計,專注「設計」與「品牌」。南台灣的製造商可以與在地的文創與設計人才合作,開發具備獨特風格、符合環保趨勢的家具產品。當你的產品具備設計感與品牌故事,你的客戶將不再只看價格。同時,透過提升「技術」不可取代性,你可以將產品轉向利基市場,例如:開發高精密度、高強度的客製化家具,例如:醫療用家具、模組化辦公家具或智慧家居整合產品。當你的產品具備技術優勢,你的客戶將更難找到替代供應商。此外,多元市場布局也是關鍵,將產品銷往北美以外的歐洲、日本或東南亞市場,能讓你的企業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從而降低政治風險。
這場關稅重拳,是南台灣家具製造業的一場「震撼教育」。它清楚地為我們揭示,無論你選擇「赴美設廠」或「在地深耕」,核心的競爭力都在於技術與價值。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新挑戰,並將創新、設計與全球視野納入我們的核心策略,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新局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