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空業者因應全球關稅戰和供應鏈重組,正大幅加密東南亞航線。這項趨勢,對於地處南台灣核心的高雄小港國際機場(KHH)而言,是一次極具戰略意義的機遇。它證明了南台灣製造業加速「新南向」的趨勢正在發生,而小港機場正是承載這波物流轉移的「門戶」。
高雄必須緊抓這波空運增班的契機,從傳統的「客運為主」思維,轉向「客貨並重」的戰略定位,將小港機場打造成東南亞貨運的區域性「轉運中心」。
強化硬體與軟體,提升貨運處理效率
要成為轉運中心,小港機場必須先強化其硬體設施與通關服務,以應對日益增加的貨運量。
地方政府應與中央合作,加速推動小港機場的貨運站擴建與智慧化升級。導入自動化倉儲系統、快速分揀設備,以應對高科技產品對「快速、精準」物流的需求。同時,針對高價值的電子產品與醫療器材,應建立24小時的「快速通關」機制與預先清關服務。這能大幅縮短貨物的停留時間,讓高雄成為連接東南亞與北美、歐洲市場的「中轉加速器」。這項戰略,是將小港機場從「終點站」轉變為「轉運樞紐」的基礎。
結合在地製造優勢,打造「區域供應鏈中心」
小港機場的價值不僅在於運輸,更在於其背後緊鄰著南台灣的高科技與製造業聚落。
首先,發展「保稅與加值服務」。借鏡國際經驗,在機場周邊規劃自由貿易港區,並提供保稅倉儲、簡單加工、組裝、與客製化包裝等高附加價值服務。這能吸引東南亞製造的半成品運至高雄進行最終加工,再透過小港機場轉運至全球,從而成為東南亞供應鏈的「價值創造節點」。
其次,利用空運與海運的「聯運優勢」。高雄港是全球重要的海港。小港機場應與高雄港建立更緊密的「海空聯運」機制。對於急於出貨但體積較大的貨物,可以先透過海運運抵高雄,再轉由小港機場的密集群次空運至東南亞或全球各地,形成獨特的複合式物流優勢。這項戰略,是將高雄從單純的「貿易港」提升為「複合式物流供應鏈中心」。
空運大增班的警訊,是南台灣製造業供應鏈重組的訊號。高雄必須緊抓小港機場這張王牌,透過硬體升級、快速通關、以及海空聯運等戰略,將小港機場打造成東南亞貨運的關鍵門戶,為南台灣的產業升級開闢一條新的黃金大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