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潛力」與「風險」:南台灣企業主赴菲投資前的三大盡職調查

第9屆「臺灣菲律賓產業鏈結高峰論壇」在馬尼拉盛大舉辦,並簽訂供應鏈對接合作備忘錄。這項政策利多,對尋求供應鏈多元化、加速「新南向」的南台灣企業主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菲律賓擁有年輕的勞動力和龐大的內需市場,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熱點。

然而面對菲律賓市場,企業主不能只看見潛在的「紅利」,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後隱藏的「風險」。這場投資並非單純的成本轉移,而是一次需要高度戰略思維的布局。我們將為您深入剖析,南台灣企業赴菲投資前,必須執行的「三大盡職調查」。


第一重調查:政策與法規的「穩定性」

菲律賓的政治環境和法規透明度,是南台灣企業主必須優先釐清的首要風險。

首先是土地使用權的複雜性。菲律賓的土地所有權制度相對複雜,外國投資者在取得土地或長期租賃權時,可能面臨冗長的行政程序與不確定性。企業主必須尋求專業的在地法律顧問,對目標土地的所有權履歷進行徹底調查,確保投資的合法性與安全性。

其次是勞動法規的「彈性」與「福利」。儘管菲律賓勞動力年輕,但其勞動法規對員工的保護相對嚴格。企業必須深入了解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遣散費規定以及工會運作模式,避免因不熟悉法規而引發勞資糾紛,導致營運中斷。

策略建議: 投資前應與在地台商協會、台灣駐菲辦事處建立聯繫,並尋求具備國際經驗的律師進行風險評估。

第二重調查:供應鏈與基礎設施的「韌性」

菲律賓的地理環境與基礎建設,對製造業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實質挑戰。

對於石化、電子等高耗能製造業,必須考量電力供應與成本。菲律賓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相對不穩定,且電價成本高於東協其他國家。企業主必須將當地的電力穩定性與長期能源採購成本納入總體營運預算。

同時,由於菲律賓是個由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這使得國內物流成本和效率相對較低,必須精確評估物流與運輸效率。企業主必須精確評估產品從工廠到港口的運輸時間和聯運成本,避免因基礎設施的不足而影響交貨期。

策略建議: 優先選擇經濟特區(PEZA)內的工業園區設廠,這些區域通常具備較佳的基礎建設與稅務優惠。

第三重調查:在地市場與文化的「消費力」

菲律賓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但其消費結構與文化習慣與台灣有顯著差異。

雖然人口基數龐大,但菲律賓的貧富差距也較大。南台灣企業在佈局內需市場時,必須針對不同的在地消費群體設計產品策略,不能將所有產品都定位在高端市場。

此外,文化與語言的溝通是管理層面的關鍵。菲律賓的主流語言是塔加祿語(Tagalog)和英語。企業在管理階層應積極引進具備雙語能力和在地文化認知的人才,以確保管理指令能有效傳達,並建立和諧的勞資關係。

策略建議: 派遣具有跨文化管理經驗的幹部,進行至少一年的在地市場調研,而非單純依賴總部數據。


臺菲產業鏈結高峰論壇開啟了合作大門,但對於南台灣的企業主,成功不是來自於簽約本身,而是來自於對風險的精準掌握。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並解決政策、基礎設施與文化這三大挑戰,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在東協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具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