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預算中心發出警訊:台灣企業面臨資安人才與資金的雙重缺乏。這則新聞,對南台灣的在地銀行與金融服務業者來說,是一次必須正視的風險模型重塑機會。在數位轉型時代,企業的資安防禦能力已不再是 IT 部門的單純開銷,而是潛在的「金融負債」,隨時可能因一次網路攻擊導致供應鏈停擺、現金流中斷,甚至危及銀行的授信資產安全。
南台灣在地銀行必須從傳統的「不動產擔保」思維,升級到「數位風險評估」,才能為在地中小企業打造更具韌性的金融服務。
將「資安」納入「授信評估」的量化指標
傳統銀行評估企業,主要看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現在,銀行必須開發出新的量化指標,將資安風險納入授信考量。
在地銀行可與資安服務商合作,對中小企業進行簡單的「資安健康度」審查,取代複雜的滲透測試。審查指標應包含:是否有定期的異地備份和營運持續計畫(BCP),確保遭勒索軟體攻擊後能快速恢復;員工是否定期接受社交工程演練;以及基礎防護如防毒軟體和防火牆是否到位且定期更新。
更重要的是,銀行應鼓勵企業將資安投入視為「預防性投資」,而不是費用。在評估其營運成本時,給予有資安投入的企業更優的風險權重,從而反映其營運中斷的風險較低。
推出「資安融資」與「保險整合」的創新方案
南台灣中小企業缺乏資安投入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資金」門檻高。在地銀行應將這項需求視為新的服務藍海。
銀行可與在地科技業者合作,推出專門用於採購雲端資安服務、防火牆或代管式安全服務(MSSP)的低利融資方案。這能降低中小企業一次性投入的資金壓力,鼓勵他們提升數位防禦,實現「資安設備專案融資」。
同時,銀行在提供企業貸款時,可要求或鼓勵企業同時購買資安保險。將資安保險的保費納入貸款成本,作為一種風險轉嫁的證明。一旦企業發生資安事件,保險理賠能確保企業的財務損失得以補償,降低銀行貸款違約的風險。
資安人才與資金的雙重警訊,為南台灣的金融業指明了轉型方向。在地銀行必須勇敢地將數位防禦納入核心業務。當我們能以數據、資安與金融工具來評估和支持在地企業,我們將能為南台灣的供應鏈開創一個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