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世案」看見「長臂管轄」:南台灣企業主如何建構跨國營運的法律風險防火牆?

荷蘭政府凍結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的資產,這則突發新聞,為南台灣所有與國際有技術、資本或供應鏈往來的高科技、半導體與精密製造業主,敲響了一記法律警鐘。這起事件清楚地表明:在全球地緣政治衝突下,企業不僅要面對關稅戰,更要面對「長臂管轄」(Extraterritorial Jurisdiction)的法律風險。

安世半導體案的教訓是:你的營運所在地即使在南台灣,也無法完全規避第三國(如美、歐)基於「國家安全」對你的交易進行干預。《JJnews》認為,南台灣企業必須將法律與合規視為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建構跨國營運的「法律風險防火牆」。


資金與技術來源的「穿透式」審查

企業必須主動對其資金流向和技術合作夥伴進行比傳統盡職調查更深入的「穿透式」審查。

首先,應審查最終受益人與控制權。在接受國際投資或與外國企業進行技術合作時,南台灣企業必須深入調查資金的最終受益人和實際控制權。避免與被美、歐政府列為高度敏感或受管制的企業或實體進行交易,即便資金透過多層次的中間公司進行轉移,也必須追溯其源頭。

其次,要釐清「關鍵技術」的出口限制。企業應主動盤點自身擁有的核心專利、商業秘密和產品技術,是否屬於美、歐國家出口管制法規(如美國的EAR)下的敏感技術。在與國際夥伴簽訂技術轉讓協議時,明確納入最終用戶證明(EUC)條款,確保技術不會被轉用於軍事或受制裁的實體。

這重防護,是從源頭上隔絕政治敏感性。

合約條款的「地域性」與「管轄權」設計

在跨國合約的設計上,企業必須超越單純的商業條件,預先規劃好「政治風險」的應對機制。

企業應優選「中立」的仲裁地與法律。在與國際夥伴簽訂重要供應鏈或技術合作合約時,應盡量選擇中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作為合約準據法(例如新加坡、香港),並指定如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SIAC)等權威機構作為爭議解決地。這能避免在政治緊張時期,合約受到單一國家法院的偏頗裁決。

同時,必須納入「政治不可抗力」條款。在合約中明確定義「不可抗力」事件,應涵蓋第三國家的制裁、出口管制升級、資產凍結等具體的政治風險。並約定一旦發生,雙方應如何共同分擔損失或啟動備援供應鏈。

這重防護,是為你的跨國合約買一份政治保險。


安世半導體的資產凍結案,清楚地為南台灣企業主揭示了國際營運環境的嚴峻性。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新挑戰,將法律審查、資金追溯與契約設計納入核心策略。當我們能以高度的合規意識來運營,我們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韌性、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