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AI應用爆發,「電力荒」已取代「晶片荒」,成為AI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關鍵挑戰。數據中心(Data Center, DC)是AI運算的基石,它們的選址決策,將完全被穩定且綠色的電力供應所主導。這項全球趨勢,為南台灣的高雄、台南帶來了一個核心的城市競爭課題:如何規劃電力供應,構築城市招商引資的「能源底氣」?
南台灣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潛力,以及作為製造業核心的電力基礎設施。高雄與台南必須將城市能源規劃提升到戰略層級,結合綠電承諾、智慧電網與高效散熱三大優勢,才能在國際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AI數據中心與高耗能產業的最佳落腳點。
綠電承諾與「虛擬電廠」的建構
AI數據中心不僅要電,更要「綠電」。國際科技巨頭如Google、Amazon等都有嚴格的綠電採購承諾,這已是招商引資的「硬性條件」。
高雄與台南應在規劃數據中心專區時,具體化「綠電專區」承諾,提供穩定且可負擔的綠電價格,透過與在地太陽能、離岸風電業者簽訂長期採購合約(CPPA),解決業者的「綠電取得焦慮」。
同時,應推動「虛擬電廠」(VPP)納入備援。鼓勵數據中心將備載電力、儲能設備納入城市的虛擬電廠管理體系。這不僅能提升城市的電網應變力,也能讓數據中心在用電高峰時,以更彈性的方式參與電網調節,成為城市電力系統的戰略夥伴。
智慧電網與「分散式能源」的優化
AI數據中心最怕電力中斷,其穩定度要求遠高於一般製造業。城市電網的韌性是吸引投資的關鍵。
地方政府應鼓勵數據中心與鄰近的科技園區或工業區打造「微電網」(Microgrid)分散風險。在發生大範圍電網故障時,微電網能與主電網分離,維持獨立運作,確保數據中心電力不中斷。這能大幅降低因天然災害造成的營運風險。
此外,應結合在地金屬加工、精密機械、散熱模組等製造業優勢,整合在地「熱管理」供應鏈。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散熱解決方案(如:液冷技術、餘熱回收)。將「散熱」這項電力消耗大部分轉化的熱能挑戰,轉化為在地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城市品牌的「數據治理」與人才培育
城市的能源底氣,最終需靠人才與治理的透明度來實現。
地方政府應與在地能源業者合作,建立「能源數據」透明平台。讓潛在的AI數據中心投資者能清楚掌握城市的電力結構、綠電供應狀況,提升投資信心,這也是城市品牌的一環。
最後,應與在地大學(如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合作,共育「能源+AI」的跨域人才。推動能源工程與AI數據科學的跨域課程。為未來進駐的數據中心和相關能源服務業,提供具備在地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AI時代的城市競爭,已是電力基礎設施的競爭。當高雄、台南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綠電承諾、智慧電網與產業協作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南台灣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科技未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