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南藍晒圖文創園區傳出解約風波,市府以「經營績效」為由,請走部分業者時,這場看似單純的「房東清退房客」戲碼,卻在在地文創圈,投下了一顆震撼彈。JJnews的深度剖析將為您指出,這場「換血」的背後,所反映的,可能不僅僅是幾家店舖的經營困境,更是一個深刻的哉問:由政府主導的文創園區,其核心使命,究竟是打造一個光鮮亮麗、能快速變現的「明星櫥窗」,還是應該扮演一個更具耐心、更能容錯的「在地文創育成苗圃」?
藍晒圖的誕生,曾被視為台南古都新生的典範。然而,此次的解約風波,卻暴露了政府在扮演「園區經營者」時,可能陷入的三種「角色混淆」與「價值迷思」:
第一種迷思:將「文化場域」等同於「百貨商場」
用「營業額」作為衡量文創店家價值的唯一標準,是最常見,卻也最危險的簡化思維。
- 生態系解析: 一個健康的文創生態系,需要的不僅僅是業績長紅的「參天大樹」,更需要那些充滿實驗性、或許仍在摸索商業模式的「灌木與花草」。這些小型的、在地的、充滿原創性的微型工作室,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園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若只以冰冷的營收數字,來決定他們的去留,等於是在扼殺這個生態系最珍貴的創造力火花。
第二種迷思:是「管理者」,還是「賦能者」?
政府的角色,不應只是一個收租金、打分數的「管理者」。對於尚在起步階段的文創業者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能提供資源、指引方向的「賦能者」。
- 生態系解析: 業者績效不彰,除了自身經營的問題外,園區的管理單位是否也應反思:我提供了足夠的「養分」嗎?例如:是否有定期舉辦實戰型的「商業經營課程」?是否有積極媒合設計師或行銷專家,協助店家「產品升級」?是否有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園區整體的「品牌行銷」,而非僅僅依賴各店家的單打獨鬥?若缺乏這些「灌溉」,卻一味要求「結果」,無異於緣木求魚。
第三種迷思:「快時尚」式的輪換,真能永續嗎?
以「汰弱留強」為名,不斷地引入新的、看似更具話題性的品牌,或許能在短期內,創造新鮮感。但這種「快時尚」式的操作,真的能為園區,建立起深厚的品牌價值嗎?
- 生態系解析: 一個真正有魅力的文創園區,其靈魂,往往來自於那些長期深耕、與在地產生深刻連結的「老店家」。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園區的「故事」與「記憶」。過於頻繁的店家輪換,固然能維持表面的熱鬧,卻可能讓園區失去其獨特的「個性」與「溫度」,最終淪為一個面貌模糊、缺乏靈魂的商業集合體。
藍晒圖的解約風波,是一次痛苦的提醒。它提醒我們,文創產業的發展,無法、也不應完全套用傳統的商業績效指標。政府在經營這類「文化櫥窗」時,心中那把尺,除了「營收」之外,更應加上「在地性」、「原創性」、「育成價值」等多重維度。因為,一個真正成功的文創園區,衡量其價值的,絕不僅僅是它賺了多少錢,更在於它為這座城市,孵育了多少夢想,保留了多少獨特的文化風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