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成為採購新標準:台灣食品加工業如何應對國際雞肉市場的綠色競爭?

美國家禽蛋品出口協會來台推廣「永續無負擔的美國雞肉」,這則新聞為台灣的食品加工業、冷凍食品業與在地養殖業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趨勢:在全球糧食貿易中,「永續」和「碳足跡」已從加分項,轉變為國際市場的「強制採購標準」。

過去,國際雞肉市場的競爭核心是「價格」和「檢疫」。但現在,美國供應商將「永續」納入行銷戰略,對台灣食品加工業構成巨大壓力。台灣業者必須將供應鏈的綠色化視為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市場和本土餐飲採購中站穩腳跟。


數據透明化:打造「碳足跡」追溯系統

面對國際客戶對「永續」的質疑,食品加工業必須用數據證明自身的清潔度。

首先,企業應主動投入資源,建立全供應鏈的碳足跡追溯系統,實現「從飼料到餐桌」的碳盤查。不僅盤查工廠內部的用電、用水,更要延伸到上游的飼料、養殖場,以及下游的物流冷鏈。這能讓企業清晰掌握產品的碳排放熱點,並進行精準減排。

其次,在製程中,加速導入環保、可回收或生物可分解的包裝材料,實施「綠色包材」。同時,優化生產流程,將廢棄物(如內臟、骨頭)進行有效回收,轉化為飼料或生物燃料,實施「廢棄物循環」。這能實質降低產品的碳排放量,為產品創造綠色溢價。

這項應對,是將「永續」從概念升級為「數據化、可驗證」的品牌承諾。

技術創新:優化「能源」與「水資源」效率

食品加工業是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應對國際綠色標準,必須從能源和水資源效率上尋求技術突破。

南台灣業者應利用政府補助,導入「高效能」製冷與製程設備,淘汰老舊、高耗能的冷凍設備。升級為高效能的熱泵、變頻製冷設備,並將廢熱回收納入生產流程。這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

同時,企業應引入先進的水資源處理與循環系統,將製程用水進行淨化再利用,優化「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這不僅符合環保規範,也能降低在南台灣缺水季節的營運風險。

強化「在地」優勢:鞏固本土採購信心

面對進口雞肉的競爭,台灣食品加工業應將本土食材的「新鮮」和「安全」轉化為品牌的核心價值。

企業應與本土養殖場建立長期、透明的合作關係,透明化「在地供應鏈」。在產品標示中,強調「在地溯源」與「非長途運輸」的優勢。這能讓本土產品在「永續」標準上,與長途運輸的進口肉品做出明顯區隔。

此外,應專注於開發本土風味、特色調味的雞肉加工品,搶佔「新風味」與「客製化」市場。利用台灣市場對新風味的高接受度,提供進口產品難以匹敵的客製化和在地化服務。


美國雞肉的綠色行銷是國際市場的縮影。台灣食品加工業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數據透明、能源效率與在地優勢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條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