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假消息」到「在地共榮」:南台灣綠能開發商如何用「數據透明」贏得社區信任?

核三重啟公投落幕,但能源轉型的討論並未停歇,特別是關於「太陽光電板」的假消息,凸顯了社會對綠能開發的高度不信任。對於深耕高雄、屏東等地的南台灣綠能開發商來說,最大的挑戰已不再是技術或資金,而是如何穿越這場「資訊戰」,贏得在地社群的長期支持。

面對綠能開發的社會風險,在地開發商必須將「數據透明」視為最高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透過主動、持續、誠懇的在地溝通,才能將專案從「嫌惡設施」轉化為「在地共榮資產」。


打破沉默:建立「發電效益」與「土地利用」的數據公信力

假消息的溫床,往往是資訊的不對稱。開發商必須主動公開關鍵數據,以對抗謠言。

開發商應在案場周邊設立電子看板或專屬APP,實施「即時發電」數據公開。即時公開該案場的發電量、減碳效益等數據。讓在地居民能直觀感受到綠能專案對環境的實質貢獻,對抗「發電效率低」的質疑。

同時,針對「光電板農藥、爐渣」等假消息,開發商應主動公開土地的前期檢測報告、廢棄物處理證明,以及水質、土壤、微氣候的長期監測數據,透明化「土地利用」與「環境監測」。將「環境負擔」轉化為「環境監測承諾」,贏得在地居民的信任。這項準備,是將開發商的企業誠信以可驗證的數據呈現。

從「回饋金」到「參與感」的在地合作模式

單純的金錢回饋容易引起爭議。開發商必須提供能讓社群共享利益、具備長期價值感的合作模式。

開發商應效仿國際案例,建立「在地共電」機制。讓案場周邊的在地居民或漁民,可以「認購」或「參股」部分電能。將綠能專案的收益與在地居民的經濟利益直接掛鉤,使居民成為「綠能資產的擁有者」。

同時,應與在地職訓機構合作,推動「在地技能」與「就業」。優先培訓在地居民成為綠能案場的維護、清潔與管理人員。將綠能專案的營運,轉化為在地的長期就業機會,解決年輕人口外流的困境。

建立「風險協商」平台,將抗爭轉為對話

開發商不能逃避與在地社群的爭議,必須建立常態化的溝通與風險協商機制。

應在案場周邊設置常態性的在地服務中心,設置「在地服務中心」。由專責人員負責與在地居民、里長、區公所進行日常溝通。主動收集居民對噪音、反光、景觀等問題的反饋,並承諾立即解決。

此外,應鼓勵地方政府(如高雄、屏東農業局)利用其公信力,介入數據的第三方審核與環境效益的在地溝通,公部門的「公信力」介入。由公部門扮演公正的事實查核者,協助開發商化解社會疑慮。


綠能轉型的成敗,最終將取決於社會的接受度。南台灣的綠能開發商必須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數據透明、在地共榮與誠懇溝通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