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算」到「儲存」:台灣供應鏈如何搶佔HPC與AI融合時代的「數據吞吐」與「存儲系統」商機?

HPE獲選為美國能源部建造次世代超級電腦「Discovery」與AI叢集「Lux」系統。這項合作案,揭示了全球高效能運算(HPC)與AI的融合已進入一個新的技術瓶頸期:運算能力的突破,最終取決於「數據吞吐」與「存儲系統」的效率。在兆級運算(Exascale)時代,資料能否以驚人的速度被存取、分析與傳輸,成為新的決勝關鍵。

這對南台灣的PCB、連接器、高速傳輸模組與數據中心零組件供應鏈來說,是一個明確的訊號:我們的技術焦點,必須從單純的晶片製造,轉向「數據流」的高速、高密度、高可靠度處理。


提升「高速連接」的極致吞吐能力

HPC與AI叢集系統需要數萬個GPU與CPU協同運作。數據在這些運算單元之間的高速移動,是台灣供應鏈必須搶佔的核心技術。

首先,南台灣的PCB製造商必須加速研發低損耗、高頻寬的電路板與伺服器背板,專攻「高頻PCB」與「背板技術」。特別是針對AI訓練所需的數百 Gbps的數據傳輸速率,確保信號完整性。這是數據高速吞吐的物理基礎。

其次,I/O連接器和光學模組是伺服器之間數據傳輸的門戶。在地連接器製造商應投入研發高密度、低延遲的次世代連接器,升級「高階連接器」與「光學模組」。同時,將技術延伸至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等光學傳輸模組,以滿足超級電腦對長距離、高頻寬傳輸的需求。

這項升級,是將台灣製造的產品從「電子元件」提升為「數據高速公路的關鍵節點」。

搶佔「存儲系統」的數據流管理環節

HPC與AI的融合,需要如HPE Cray K3000等級的儲存系統。這類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高吞吐、低延遲的資料管理。

高密度、高吞吐的儲存系統同樣會產生大量的熱能與電力消耗。南台灣的熱管理與電源供應商應開發針對儲存陣列的專用散熱模組與高效電源,優化「散熱」與「電源」模組。提供能確保儲存系統在連續讀寫的高負荷下,依然能保持穩定的解決方案。

同時,台灣的軟體服務商可與在地硬體供應商合作,開發能高效管理數據分層(熱數據、溫數據、冷數據)的軟體系統,整合「數據分層」與「邊緣儲存」。這能確保關鍵的AI訓練數據能隨時被GPU調用,而冷數據則能安全儲存。

策略:將「HPC標準」轉移至商業AI市場

超級電腦專案帶來的技術經驗是極為寶貴的。台灣供應鏈應將其內化並轉移至商業市場。

首先,將參與HPE專案所學到的高可靠度、高環境適應性、高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等品質與工藝標準,應用到商業AI伺服器和數據中心產品的量產中,建立「國安級」品質標準。這能讓台灣產品在商業市場上建立起獨特的「戰略級可靠度」品牌優勢。

其次,應鼓勵在地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具備大規模系統整合、高階網絡協定等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強化人才的「HPC協作」能力。讓台灣人才在面對全球大型AI數據中心的建置需求時,具備總體解決方案的提供能力。


HPE的次世代超級電腦專案,是台灣供應鏈實現技術飛躍的戰略機遇。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高速連接、儲存系統與技術轉移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自己的事業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