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科大參訪看見痛點:南台灣技職體系如何為在地企業「客製化」淨零人才?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台達電子聯手,將「能源永續科技研究所」師生帶到廠區進行實務觀摩。這項產學合作模式,為南台灣的技職體系與科技大學揭示了一個明確的痛點:在淨零轉型的巨大壓力下,在地產業急需具備實務經驗的「客製化」淨零人才。

南台灣的石化、金屬、精密機械等產業,面臨嚴峻的減碳與ESG合規要求。傳統教育模式培養的工程師,往往缺乏對碳盤查、能源效率優化等實務技能。南台灣技職體系必須借鏡臺科大的模式,將「廠區」變「教室」,為在地企業打造即插即用的淨零戰隊。


設計課程:從「理論」到「碳盤查實戰」

在地技職院校必須加速課程改革,將企業的實際需求納入教學內容,實現知識的快速轉化。

首先,在地科技大學應與在地產業公會(如金屬製品公會、石化同業公會)合作,設立「碳管理與能源優化」模組課程。共同開發碳盤查、能源效率優化、ISO 50001等實務模組課程。讓學生在校內就能熟悉工業製程的耗能痛點和減碳路徑。

同時,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利用AI與數據分析來解決能源問題,推動「數據化」與「AI應用」。例如,教授學生如何利用IoT感測數據分析工廠的壓縮空氣、水處理系統等隱性耗能環節。這能培養出具備數位技能的複合型淨零人才。

這項轉型,讓技職教育的人才產出,能直接符合在地產業的永續工程需求。

優化模式:建立「產業導師制」與「駐廠研發」

單純的企業參訪效益有限。技職體系必須建立更深度的合作模式,將企業的真實專案帶入校園。

學校應實施「企業駐校導師制」。邀請在地石化、精密機械企業的高階工程師或ESG部門主管,擔任學校的榮譽講師或駐校導師。將企業在廢熱回收、製程減碳、綠電應用上的最新實務經驗帶入課堂。

同時,應鼓勵學生以**「專案式學習」(PBL)**的方式參與企業的實務專習,推動「帶薪實習」與「專案式學習」。讓學生直接在企業內參與能源審核、碳排數據採集等專案,將實習從「基礎勞動」升級為「技術共創」。

鎖定在地:將「淨零人才」視為城市競爭力

地方政府應將技職體系的淨零人才培育,視為吸引國際投資的關鍵籌碼。

地方政府應與在地科技大學、職訓中心合作,建立「在地淨零人才庫」。這能為尋求在南台灣設廠的國際企業提供一站式的人才招募服務,提升高雄、台南的招商競爭力。

此外,在地銀行和金融機構在提供綠色金融、永續貸款時,可將企業在淨零人才培訓上的投入和成效,納入信用評估指標,優化「永續金融」與「人才」的對接,形成「人才與金融」的良性循環。


臺科大與台達電的合作,為南台灣技職體系提供了明確的升級路徑。當我們能勇敢地面對這場挑戰,將實務教育、產業導師制與數據應用納入核心策略,這將能為在地企業開創一個更具應變力、更有價值的未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